2025年创造性设计8组

时间:2025-07-06 15:03 编辑:2025G08 点击:355次

7月6日: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开课大会、小组破冰以及头脑风暴。在开课大会后,小组全员在北一123进行破冰活动,相互之间进行了介绍,并正式确定了小组名称——奇点建造。随后查找了相关资料与书籍,就设计主题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几个主要的思路,主要包括模块化小房间、核心筒、积木搭建式以及折叠小车式等。

主要参考文献:[1]杨中举.基于装配式理念的可移动餐饮建筑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4.DOI:10.27623/d.cnki.gzkyu.2024.001616.


7月7日:

今天我们的工作是,详细讨论方案的应用场景等,对昨天提出的思路进行了进一步深化,以应对地面用地紧张、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为主问题,确定了建筑的结构形式、移动方式、功能分区等概念,并提出了三个备选方案。

方案一:我们考虑利用广阔的地下空间,建立地下城市。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

1地底相对封闭,不受气候,地表自然灾害的影响,容易解决建筑稳定性问题。

2在地底建筑虽然不能像在地表那样自由延展,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3地底不会有高度限制

4通风采光条件不好,无法实现美学价值

我们考虑:在地底挖出一个大的空间,在空间架设空间方格网状框架,这些框架既起到支承功能,又作为导轨,实现地底交通功能。

我们对建筑提出的要求是:

1能实现自给自足

2具有可扩展性、可移动性

3安全稳固,管理方便

因此我们把建筑设计为一个框架中的树状系统,一个建筑就是一个社区。“树干”部分作为社区的中心,贯通地表,作为供能与管理基地,并且提供上下交通;“树枝”是一个个位于框架上的立方体单元体,与“树干”部分通过连接口对接。单元体可以通过拖车在框架导轨上实现水平竖直移动,并从一个“树干”移到另一个“树干”进行对接。建筑材料用防腐抗渗材料。

功能分区上我们预想“树干”底部通过核反应堆供能,也便于核废料的深埋。而单元体分别承载工业区、农业区、生活区的功能。

方案二:考虑到在地底挖出大空间对环境的影响难以预测,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地底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考虑利用近空的空间。

建筑依然采用类似的树状结构,但是塔楼要作为框架的承力柱,塔楼不一定位于框架的中心,可以在四周,以适应地形地质条件,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框架也主要为水平框架,不再设竖直承力框架。如果框架跨度较大,就在塔楼顶端用悬索拉住四周框架,就像桥。单元体的移动方式就用近空飞机运输,可以实现在框架内的移动。

方案三:实际上是方案二的轻量化,利用单个塔楼作为支撑,顶部用伞状骨架或者悬索将框架撑开或收起,可以在框架上挂单元体。塔楼采用模块化预制组装,拆装移动方便。

此外,我们对方案所面临的诸如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决定于明天进一步细化并确定设计方案。微信图片_20250707172749.jpg


7月8日:

今日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对昨日的3个方案继续讨论,选择出一致认为最好的方案并继续完善,使其契合人类实际需求并具

创新性。我们讨论并精细化最终方案的形态、连接方式、组织方式、材料等,为中期展示进行初步设想。

我们下午开始着手设计中期展示手绘图的排版,初步设计了中期答辩所需的展板,将展板各模块进行划分,并确定展板所包含的大致内容。画出了草图、进行部分的上色工作。

项目应用场景:地面不适宜建筑、资源紧张处,在低空进行

项目所承载功能:居住、文旅、行政等

建筑材料的设计与选择:高强度、耐腐蚀、自重轻

可移动实现方式:模块化,建筑单元体在结构轨道中移动

结构及韧性设计:分立柱、框架、拉索、单元四部分,韧性结构为钢筋骨架的上粗下细

功能分区:个性化

可持续发展:建筑单元可重复利用,能较好缓解地表用地紧张、在低空建筑不污染环境、例如建立在湿地等自然环境上空,供文旅、居住作用

a4ed440f2326524768591057ffa63aa.jpg

7月9日:

今天我们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完成a1纸上最终内容的大致展示,为明天的pre作出准备。我们进一步确定了我们所设计的建筑结构的设计特点,具体应用场景,设计思路和柱体的尺寸。我们共同探寻了当单元体不在工作的时候,框架可以存在的用法,降低了空间损耗和成本损耗。

确定了建筑核心在于“模块化、轻量化、开放性”,通过灵活的框架结构与单元体组合,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动态适配,具体特点如下:1. 框架结构的模块化与标准化;2. 架空特性与空间分层利用;3. 开放性与适应性强;4. 可迁移与可回收性;5. 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性。这些特点让架空单元体框架式建筑成为应对城市临时需求、碎片化空间利用的理想选择,兼顾灵活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也体现了本次课程主题可移动性建筑的宗旨。

我们还讨论了通过一些方式,闲置的架空单元体框架可从“空置结构”转化为服务城市功能的“弹性节点”,既避免资源浪费,又能根据需求灵活切换角色,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783e7e4fe3b0778af0eb40956b3e94e.jpg

7月10日:

上午,我们小组进行了中期考核的答辩 答辩人是汪涵同学。我们的答辩思路大概如下:

首先表达了我们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再明确我们设计的思路是走模块化装配式的路线,设计框架作为支承,单元体实现功能的这样一种系统;再介绍了设计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在城市,开发城市低效用地比如露天停车场、篮球场等,同时为了适应旅游业淡旺季的需要,具有居住功能的单元体可以随时拆装,完成在不同城市间迁移,闲置下来的框架可以作为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如临时展厅等;再明确我们后续的任务是完善系统内部的结构以及解决与城市的交互问题。

答辩完之后,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意见,我们意识到需要更加明确我们设计的应用场景,讲好一个符合逻辑又吸引人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710163547.jpg

下午,我们进一步,讨论明确了应用场景,再结合给出的材料,对模型的制作进行思考,完成了我们设计的主题,框架部分的某两条杆件的制作。

以下是我们中期考核的图纸

微信图片_20250710163912.jpg

7月11号:

今天我们继续了我们建筑模型的制作与搭建,上午我们再次对建筑细节做探讨,并将模型的主要杆件制作完毕。

下午我们将已制作完成的杆件进行拼接,形成主体结构,并将关键连接件制作完毕,再次确定细部组件的样式,并进行了制作;将制作时发现的不合理部分进行修正,优化了结构与建筑功能。微信图片_20250711175811.jpg

7月12日

今天我们基本完成了模型主体部分的制作,并对我们设计的细节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讨论,开始对周围场景的布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划分。

关于各种部件的具体设计和大家的意见都进行了整理,作为PPT制作的前期准备。

最后组长对明天的分工和进度进行了一定的规划。

7月13日

今天我们完成了更多单元体的制作,主体建筑周围景观的制作,并在主体上实现了用滑轨移动单元体,并将模型各部分布置在了展板上,基本完成了模型的制作。

8f780f1f05e3d9cd0fbbdffa38987b8.jpg

cb51f11807ae9048407b74cb55606c1.jpg

7月14日

今天上午我们完成了最终的方案介绍PPT的制作

下午呢,展示人进行了展示前准备,以及做了答辩模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合理推测,并进行了准备解答,保证明天答辩效果同时,小组完成了对该课程的建议与寄语等总结性工作。所有材料都发给组长,由组长进行查漏补缺,打包后发给了助教。

b2ee7c6586655b87047117b9d1fb8b5.jpg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