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Day1
杭州的盛夏,烈日炎炎抑或是几里无风,都不足以打扰今日这温婉而优雅的积云朵朵。人们常说善始必然善终,希望这次为期十天的创造性设计课程也能如今天的天气一样,愉悦而令人难忘。
早上听完带队老师对课程内容和要求所做的报告后,我们第一次抵达位于西四的专教,和来自东南大学土木系的刘常浩同学会合,并就结构创新竞赛交流了心得。在这之后,我们进行了简单的组长推选和时间安排梳理。进行了简短的午休后,我们小组在下午两点准时在教室集合,探讨雄安新区的地理特点、功能需要以及建设要求等方面内容。总体来看,雄安新区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分散首都职能,缓解内部压力,合理分配资源,有效改善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点目的,绝大多数轻手工业、部分行政附属机构、部分教育医疗体系、部分金融辅助机构等功能分区应有目的得流向雄安。根据这一基本设定,我们小组确定了以摩天大楼为核心建筑形式的企业产业园区的概念,并完成了初步选址。到此,我们基本结束了第一天的讨论,在五点钟左右,组长提出解散,各成员用休息时间完善资料。
下图为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拍摄者为组长。
7.15 Day2
第二天的任务主要是基本方案的制定。由于园区中应有多个建筑有机结合且分担不同的功能,因此我们小组决定采用几个高层建筑平行排布的方式作为主要地标,以展现向上的性格。同时,为了增大建筑空间利用率,建筑数目不宜太多。经过了多次讨论,我们最终决定以wifi信号为模板,设计一个球型活动空间、两个弧形工作区域。弧形以60度角为弧度,以球型建筑为圆心。这样一来,园区的主要建筑就设计完成了。除此之外,我们还设想了其他几种建筑形式,例如方格按不规则的形式堆叠成垂直空间,以及旋转上升的独栋圆柱等。但由于某些未来建筑的理念难以实施,最终决定放弃后几个方案,应用前者。今天的任务结束时,我们小组利用sketchup绘制出了简图,并初步确定了钢结构的形式以及幕墙建筑材料。今天的小组活动在下午五点钟结束,明天具体讨论进一步的区位规划。
下图为小组成员讨论方案,拍摄者为组长。
7.16 Day3
伴着阵阵蝉鸣,第三天的讨论任务在九点准时开始。意识到讨论方案的时间已然过去一半,我们小组决定加快进度,计划在今天完成所有的设计工作。在短暂讨论了一个小时后,孟涛老师来到我们专教,对我们的初步设想进行了指导。老师首先肯定了以wifi为设计模板的创意,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在弧形建筑上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改进。针对老师的指导,我们决定将建筑部分镂空, 并添加休息平台和绿化等填充。这样一来,建筑物就和自然环境形成了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美观性,而且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区域。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内容,具体装修时应使用的材料应该充分考虑。到此为止,今天上午的讨论即告一段落。
下午我们则主要进行了一些建筑物的细部探讨。以最后一层为例:首先,三座建筑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以一定方式相连接。锯齿型交错可以体现出撕裂的动态感,凸出部分可以设置办公室,空隙则作为观景平台,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可以走到休息平台上吹吹风小憩,别有一番韵味。其次,建筑物应有特别的性格,以体现其个性。在外立面设计中,使用可变色材料体现温度变化,营造出律动感、变化感、未来感。最后,建筑物顶面可以应用太阳能板,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自给自足;或是使用植被屋面,增大绿化率,提供更大的空间供建筑使用者使用。
下图为张晓迪同学使用sketchup做立体模型,拍摄者为组长。
7.17 Day4
期中答辩前的最后一天,我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起展板的组织与绘制。本次展示中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区域规划和园区选址,另一部分为未来建筑表现。由于建筑物的安置与区位特征直接相关,受其影响,因此我们决定在展板表达时,也体现出同样的特征。我们将与建筑物有关的上级规划、交通配置、经济条件和绿色建筑的概念分设四角,分别阐述,并在画板中心展示未来建筑。 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虽然考虑过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但我们却很难抓住重点,细致到位得讲述出来。就比如,在提高建筑的环保功能和可持续性方面,我们查找了许多废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相关资料。但是当我们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我们设计的建筑时,却有时无从下手。一方面,这些技术在已有建筑中的使用较少,技术尚不成熟;另外,我们的建筑修长断裂,本身结构复杂,想要满足要求就更有难度。所以我们认为,我们仍
应保留这些概念,但暂时忽略应用的方法,留在后期设计中考虑。
半程已过,不得不说,创造性设计的要求的确很高。想要真正做到合理有据,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高效的团队合作。对于短短四天的准备来说,这样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极尽所能,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争取把设计达到最好。就在现在,我身边还有几位小组成员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无论我们天赋是否足够,只要我们始终秉持着严谨求是,步步为营的精神,最后的结果也不会给我们留下遗憾,甚至可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下图为刘子申同学绘制草图,拍摄者为组长。
7.18 Day5
不知不觉间,创造性设计课程就已经过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从对雄安新区一无所知,到基本完成了一定的区域规划和未来建筑的设计。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总的来说,我们的设计已经可以进入模型制作的阶段了。只是在具体制作之前,还应解决几个问题:
1.建筑物体量不足,容纳人数有限,且职能单一。而实际上未来建筑应该表现出交融、合作的模式,即同一个建筑或建筑群中应涵盖一个公司中的不同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开发、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
2.进一步研究园区周边的道路规划,细致得将通过已有道路且即将连接至主建筑物之间的道路设计并绘制在图上,并分析车流;设计建筑物内部横向交通和垂直交通,研究客流;
3.设计建筑物模型的形式,找到最能体现建筑物性格的迫切方法。
4.设计居住区,分析所有建筑物的外立面和顶面,保证主体建筑造型清晰明确,次要建筑隐蔽,例如可以用屋顶绿化将次要建筑隐藏到绿化中,突出主要建筑的位置。
在完成这部分的改进以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模型的制作。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首先要找到模型所要表达的主要部分,即主建筑的三座独立塔楼,而相对无关的住宅楼则简做,不单独设置内部细部。
下图为于奕同学介绍展板,拍摄者为杨健。
7.19 Day6
第二天的模型制作中,我们再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相比于结构赛,这次的模型做工更加复杂。虽然不用考虑承载力(木条也提供不了什么承载力),但是要卡纸板和木条结合使用,先用木条制作出主要结构,再用卡纸黏贴表面,做出外壳。这样一来,由于木条和卡纸间常会产生空隙,对模型的整体性和美观性有一定的影响。以我们最先制作的几个围合卡纸为例,计算边长时我们使用的是实际数据按比例缩放,但是由于骨架连接后有一定的瑕疵,且骨架本身有一定的宽度,导致外层卡纸无法粘贴或嵌合。为了不浪费材料,我们简单对外壳进行了修建,并增加木棍连接,从而简单解决了问题。但是,这种方法不是一劳永逸的。想要彻底解决缝隙,一定要在设计时就考虑到结构中使用木棍的宽度。另外,粘贴时要高度注意手工精确度,尽量减少人为瑕疵。
今天的工作中,我们完成了主要建筑物三个主楼的建造。由于我们的建筑物造型中有较多的全等的区块,因此最初结构设计中,我们决定把建筑分解我简单的圆饼形块,分块制作最后拼接。但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试验后,我们发现这一方案并不可行。因为这样的制作中,圆饼的几个顶面在连接时相互重复,这样不仅浪费材料,还浪费人力。因此我们否决了这一方案,改成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之后,另一座弧形建筑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最后在圆球形建筑的模型制作中,我们避开了用木条制作框架的麻烦,直接用卡纸搭内架,从而大大节省时间。这样一来,模型的基本形状基本完成,可以开始园区规划和上色工作。
下图为小组成员制作模型,拍摄者为组长。
7.20 Day7
又一次的转眼之间,创造性设计的模型制作阶段已经过半。截止到今天为止,我们基本完成了主体模型的制作和区域规划。
早上刚开始一天的工作时,助教哥哥就来到我们专教,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筑物模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独特性和创造力。组员们经过商讨,决定将第二栋建筑进行改进,使两层楼层平台能够相对滑动。在展示时,只需要抽动楼层,即可展示出内部的房间和家具布置。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结构,而且可以在展示时独树一帜,让老师、助教和同学们眼前一亮。
在区域的具体规划中,我们从球形建筑物开始,先将其放置在整个展板的中心,然后依次排布两座弧形建筑,从而确定主体建筑物的基本位置。之后,我们确定了环形的道路为主干道,其中一段从第二座建筑物下方穿过。在这段区域中,车辆可以通过入口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车主也可以通过电梯进入主楼。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有机的连接在一起,解决很多室外停车场不方便的问题。完成主要车道的设计后,我们沿车道设计了住宅区、检查站和室外绿化。在今天的任务结束时,我们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最后两天留给细部设计和上色。
目前来看,我们可能要面临巨大的问题——上色。就比如,如果调色有瑕疵,上色太单一的话,可能会出现如下图的情况。因此,上色还是会影响模型最终的美观性。虽然大部分组员都是零基础起步,但还是要发挥出仅有的美术功底,尽量做得赏心悦目一些。
下图为小组成员制作模型,拍摄者为组长。
下图为小组成员制作模型,拍摄者为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