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的概念设计结束了,回忆起这些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和我们取得的成果,感慨良多。
最初在着手桥梁设计这一工作时,大家都满怀着热情,期望能做出令人兴奋的作品。毕竟这次概念设计与以往上过的课程都有所不同,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我们作为主体,有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这对学院来讲是新尝试,对我们来讲也是新接触。更重要的是这也许是我们大家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在一起进行一项团队活动,是一群有才华,有热情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在一起努力,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收获比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有意义,是我们大家一生的财富。
我认为针对桥梁设计这一任务,我们这个团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可以归纳成两点:
1. 面对这一任务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怎么样的,即在难题面前我们以怎样一种思维方式去解决,以及在多重边界条件的约束下我们如何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
2. 团队中的人员如何协调合作,包括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对任务进度的合理规划以及对时间的准确分配。这其中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对全队的进展情况心中有数,并且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又要协调各个成员性格、情绪上的冲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从全局上把握团队的进程。
我认为无论什么情况,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上的问题都是大多数团队要面对的,也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我们的团队工作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但我相信这次概念设计会是对我们团队合作的一次极好地锻炼。
具体到我们的工作,在概念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小组就曾聚在一起过,对即将开始的概念设计工作做了一个展望和整体把握,还确定了我们的队名为“东方建桥”。概念设计开始后,我们参考了老师提供的工作进程安排,进行了大体的工作规划,确定了接下来几天的安排,而且在之后严格地执行了下去。
首先我们根据现有条件,本着打造杭州地标的初衷,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地提出创造性的方案,并记录下来。然后从中选出2个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可行性、受力情况的初步分析,并结合老师的意见确定最终方案。然后进行分工,由不同人员分别从选址、受力分析、材料造价、可行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方案的完善,并开始准备中期展示的展板。在中期检查后,我们根据老师的反馈,其它组的情况对本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细化。期间随着模型的制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陆续发现了很多新问题,并在综合了多方因素的条件下,提出了我们所能拿出的最好的解决方案。一直到我们最终的答辩,我们工作的流程大体如此。在整个过程中,组长的角色主要是把握全局,合理分配时间和分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其他人则主要是要配合组长的工作,服从安排,认真与他人合作,并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总体来说,我们小组在分工上还是很明确的,而且在时间进程的把握上也比较合理,大家都能够主动地、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合作的过程也比较轻松愉快,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
但是回顾我们的团队工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 与其它组相比,我感觉我们团队的设计作品概念性不够。我们在初期设计时,并没有结合杭州文化紧紧抓住某个设计理念,而是先发挥想象想出新奇的造型,最后再结合这个造型赋予它意义,有点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感觉,这点上与白光波组有差距。
2. 我们设计方案时先考虑桥的形状和功能,然后才考虑选址,在逻辑上有些不妥。导致在建造此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有些牵强。
3. 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有些想法、进程没能及时记下来,后期整理时并不完全。
4. 在考虑桥梁造型时以美观为主,边界条件思考得不够,导致因为我们的螺旋形设计引发了一系列结构受力上的问题。
5. 在概念设计前期对于方案的受力情况、可行性分析等方面考虑不足,导致后期做模型过程中问题不断。
6. 中期展示的准备比较仓促,在展示时表达方式上有不足,思路上不够清晰。
7. 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时间有些拖沓,每天工作时间很长,难免使每个人在工作之余有时间浪费,效率不高等问题。而且小组成员经常有迟到现象,影响全组工作进度。
以上为本团队的团队合作总结,非常感谢每个人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也非常感谢各位 老师和胡狄学长的热心指导。可以说,我们团队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相信,这份经历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也愿概念设计这门课越办越好。这次团队合作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
“東方建橋”设计团队——
田野、王皓昉、石胜亚、于淼、周力沛、祝佳宏、李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