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感言
创造性设计课程的临近尾声,这是一门自由度极高的课程,没有框框条条的要求限制,更多是同学们自发的灵感设计与模型建造,将天马行空的灵感变现为实际是这门课程最大的特色。同时,本次的设计主题为“筑法自然”,让我们从仿生建筑开始,思考建筑的可持续性,既深刻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探讨,也对未来建筑进行了前瞻。我们小组成员从素不相识至打成一片,从课程伊始的茫然无措至灵感不断,将分散灵感凝聚于成团队的魂魄中。
二、团队分工
李承逸: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撰写讲稿、展板设计、PPT制作、任务分配
寿睿舒: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中期展示、撰写讲稿、PPT制作、最终展示
詹扬帆: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撰写讲稿、展板设计
涂文彬: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草图绘制、撰写讲稿
许陈星: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撰写讲稿、结构设计
严成宝: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撰写讲稿、结构设计
李轲: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撰写讲稿、辅助设施布设
周强:搜寻资料,模型制作,模型上色、撰写讲稿、辅助设施布设
三、成功之处
我们小组有两大成功之处:
1.大家都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各有所长,任劳任怨,每位成员都为全组付出了很多:有人熟悉模型搭建,有“中天杯”参赛经验,能solo大部分仿生酒店的骨架;有的人灵感不断,总能提出新奇的观点,如仿生材料的寻找、能源利用的优化等;还有人善于绘画上色与环境设计与方案展示,如海上建筑海面颜色的变化,立体式岛屿的建设。我们小组可谓是卧虎藏龙!
2.每位成员都有所成长,团队凝聚力逐步上升。我们从开始的陌生到熟悉,再到配合默契,虽有冷场的尴尬和意见不一的分歧,但我们每位成员都擅于“倾听”,做出让步。团队的氛围感很强,在工作的空闲中,大家也经常互相开玩笑,活跃了小组中的气氛。经过这九天的相处,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小组,更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门课不仅是光怪陆离的思想碰撞,更是素不相识的朋友的萍水相逢。
四、不足之处
与其说是不足,不如说是遗憾。我们的模型建设周期较短,对方案的构思较多,导致模型的一部分细节部位未能展现完全,许多构想的方案内容,如半漂浮可装配式构建无法精细制作,FRP纤维混凝土,水冷保温技术呈现,仿生槐叶萍等很好的构想,只能通过ppt展示来实现方案的呈现。因此,我们在整个模型制作的时间规划上应该稍有调整。
五、未来展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培养了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学习和探索:我们将继续关注仿生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阅读文献、参加研讨会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实践与应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积极参与各类设计比赛和实践项目,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延续在课程中培养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依然重视团队协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创新设计:保持创新思维,勇于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力求在未来的设计中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创造性设计这门课程不仅仅打开我们灵感的大门,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将创造性设计的思想贯彻于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