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创造性设计第9组工作进程记录

时间:2018-09-04 21:09 作者:徐智文 编辑:czxsj2018team9 点击:548次

     今天是《创造性设计》课程十周年的典礼,我也很荣幸作为贵州大学土木学院的其中之一的学生代表见证了这样的一个时刻,再次感谢浙江大学给予的机会。开班仪式结束后我们来到课程讨论室,大家分别做了自我介绍,随后推选了组长。上午我们根据今年《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创新主题,展开了讨论,并各自领到了相应的任务,下午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将我们之前列出的几种方案如建造图书馆,医院,以及在沙漠建造绿洲等进行讨论,并初步确定了树形多功能建筑与具有特色的桥梁两种比选方案。

9.5   上午9点我们小组到达409对于昨天所留下的两个初步方案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大家脑洞大开想出来多种建筑的功能与外形,金乾同学提出建造下小上大节约地面面积的方案,邵增哲,黄苏杭等同学提出绿色建筑,低能耗。徐智文提出利用建筑可转体的功能进行采光以及变换视角。于是我们初步确定了,建筑与蘑菇类似的建筑物。下午3 我们小组继续在教室集中,对于建筑的外形以及功能基本确定,下午4点半左右老师前往与我们交流,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们得知我们对于今年《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的主题把握不是特别到位,有些想法似乎已经偏离了主题。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还没有更近一步。于是我们接下来的任务便是要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的结合。

9.6  上午9点,我们来到教室,结合昨天老师讲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路我们逐渐跳出了以建筑外形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开始大胆畅想未来30年可能的建筑,并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于是构想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建筑,空中的能源补给站,以供未来飞行器供能。为了充分体现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分工收集资料:我,邵增哲和金乾负责从建筑运行的角度收集资料,俞天建,黄苏杭与吴振楠负责从维修与养护方面进行收集资料。晚上9点我们讲各自收集得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与总结,其中吴振楠提出的风险概率预警方案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建筑的外形结构还没有确定下来。

 

 

9.7  时间过了一小半,我们的主体的结构以及外形功能基本已经确定,经过分工,吴振楠利用软件建立初步模型图,黄苏杭同学作为中期展示的主讲人,大家便开始画展板。经过几天的思考大家的意见已经基本统一,根据主讲人的讲解思路我们分别从背景,选址,建筑构造,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自身维护与运营等方面做讲解。我们将模型造型的图打印出来,分别贴在对应的讲解位置,不知不觉已经又到了2130,大家仍然默默地建造着展板,看着逐渐布满的展板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欣慰。

9.8  同时也是创造性设计课程的第五天,今天早上我们小组将展板绘制完成,下午便是中期的展示。我们小组展示有两位同学完成,邵增哲负责主体讲解,黄苏杭负责细部功能的讲解。小组介绍完毕后孟老师讲评到,希望我们对于人工智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挖掘需要展示的特点,面面俱到并不能展示特点。于是结合孟老师的建议,我们将之前的空中补给站的服务对象突出为小型化的飞机。这样无论在展示与立义上都会更加的统一。

9.9  经过前几天的思考与设计,我们小组设计的空中补给站外形以及结构基本确定,随后确定比例尺寸,进入模型的制作。首先大致确定了整体模型制作的步骤,从下面轨道开始,用小木条粘贴形成主体的大圈,随后制作相同大小的圈,接着制作了同心较小的几个圈,经过细心拼接我们一共完成了6个主体圈。第二天的任务是完成主体的拼装,在下一天的任务完成外形的上色。

 9.10  今天我们小组将主体模型的分部结构制作完成,同时对部分结构加上纸片便于后面上色。看着模型慢搭接起来,我们的心情充满欣慰。同时我们的友谊也逐渐建立起来,大家从彼此不认识到相互了解,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个过程收获最多的。因为我们从素不相识的相聚,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团结在一起,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邵增哲与黄苏杭在为展示制作PPT,剩下的我们继续制作模型。

9.11  我们完成了主体结构的上色以及分部制作,附属的设施例如白云以及内部的轨道的绘制。由于我们的主体结构是圆,所以需要我们制作的时候特别的处理搭接的地方,同时我们的模型是圆锥状体于是最后它的稳固性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一天中完成模型以及安放,同时完成PPT,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应用。

 

9.12   今天是模型制作的最后一天,我们的模型终于在我们精雕细作之下慢慢最终成型,模型利用木条架子摆放,同时下端还制作有小云。晚上大家讨论了PPT里面的相关内容,争取在第二天的展示中突出我们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