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
早上,在教室集合后先进行小组内破冰,自我介绍并确定了组长。简单破冰后开始头脑风暴,考虑了空、陆、海、地下四个地理维度,形式有如“空中航母”、“折叠空间”等,在体量上考虑从容纳一个个体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区。最终初步确定地理环境为水中。水其实是一个综合体,本身是一个具有浮力的载体和溶剂,并包含广阔的水下空间以及类似于陆地的水底地面。下午大家回去通过观看纪录片等搜集资料,但方向不仅限于水中动物。
在晚上的讨论中,大家交流下午查阅资料所得收获,发现在自然界中已存在的较为完善的动物建筑中,以地下洞穴和树上、岩壁上的巢穴最为普遍,再加上助教所提醒的“减少人工介入的痕迹”,讨论陷入僵局,由于材料、建造手法以及建筑形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利用动物现有能力对自然界已经进化了几亿年的成果进行完善。在难以有所前进的困境下,我们求助于曾彧助教,助教来到教室为我们明确了一些限制条件和思考方向,如人发明的材料混凝土以及信息技术是不可以使用的,但同时可以考虑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替代物作为建筑材料;从动物面临的新挑战出发,加入一些新的因素以保护动物;可以考虑“组合创新”,也就是借由其他动物居所的优点来完善某种动物的建筑;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对于需求的发掘,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下,动物也可以通过完善住宅来满足更高级的需求,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目光集中于以下几点:自然界的“混凝土”替代物上,比如珊瑚礁,珊瑚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较为坚固的天然建筑材料;所选择的动物需要有较好的建造能力,如灵活的四肢,或者特殊的身体构造以帮助建造;建筑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保护动物及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应当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将目光仍然投向水环境,初步确定建造一个既能保护又可以自给自足的壳状结构。
今天的方案只是很多很多点子里一个相对合理的想法,明天需要将方案进一步细化,也许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将方案推倒,也许可以将方案进一步细化。一切都是未知的可能性,期待下一天!
7/16
今天早上八点,我们针对于昨天定下的壳状结构,展开了更深层次的讨论。经过了一晚上的资料搜集,我们了解到水中生物的一些特有习性,例如大部分生物都需要生殖洄游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们原本构想的功能分区难以细化处理,因而我们决定把壳状结构推倒重来。小组成员重新思考建造住所的动物对象,大家提出了鱼类、穿山甲、树袋鼠、变色龙和海獭这几个选择方案,并由各成员各自叙述其相应优劣。海獭具有较好的利用工具能力,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近代由于人类的活动(如皮毛贸易、石油污染等)致使其数量骤降,海獭被联合国确定为濒危动物。基于以上原因,最后我们确定海獭为新的设计对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一边搜集有关海獭生活习性的性能,一边提出我们的设计初构想。我们初步设定是一只海獭妈妈带一只幼仔生活。根据海獭常年活动于海岸边海藻林中,其觅食和繁衍方式和其依靠海藻睡眠等特性,得出了以悬浮木板为主要承重,其它材料作为捆绑扎结或附属的海面悬浮结构。
下午,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了更细致的有关海獭习性的资料搜集,了解到其天性为伴水而生,水对于其生活至关重要;在其活动的环境中,有一种自带气囊,具有一定浮力的巨藻;同时海带-海胆-海獭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有则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这些,我们认为巨藻是一种利用潜力巨大的材料,因而我们得到了新的一种方案——以垂直生长的巨藻茎为主要的承重部位,采用珊瑚这一海底具有较高强度的材料进行巨藻茎的连接,在水下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作为海獭的住所。另外,我们通过发展上午的初构想,得出了直接利用海边的暗礁作为固定基础,以此延伸出建筑的想法。除了三种方案涉及的礁石、木头、海藻、珊瑚等非生命物质及植物之外,我们还尝试考虑将软体动物如海鞘等动物作为胶凝材料纳入考虑范围。
在确定这三种设计方案后,我们陷入了僵局。由于方案未具体深入,难有头绪,因而我们决定于晚上大家各自行动,分别搜集海獭生存现状;针对海獭的食物、生存环境和繁衍生育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三种方案进行更细致的设计;进行展板内容设计初步认识;了解自然界与人类世界中存在的建筑形式。我们决定再于明日进行方案的比较与建筑的细致设计。
在今天的讨论结束后,我们发现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通过动物习性揣摩它会喜爱的建筑形式,以及如何判断天然材料所能提供的强度等条件。段元锋老师认为我们应当对所用的材料和建造方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通过可行性分析来评价和选择方案。
7/17
今天早上八点半,大家相聚在教室,根据昨天查找的资料展开了深层次的讨论,深化建筑的形式。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了昨天初步设计的三种方案。木材加海藻的方案使用木材承重骨架,下面为面状海藻层,最下面可以使用海藻固定。功能较为完善但是材料限制性比较强;礁石加海藻的方案较为简单可行,还可以建造建筑群;珊瑚加海藻的方案考虑到实际情况,使用了木头,设计较为细致,空间组合形式比较方便。针对这三个方案,其他同学根据海獭的习性提出了很多建议。建筑地址的地点不断细化,建筑固定方式不断深入。但是由于不同的方案是位于不同的地方的,我们陷入了选址的困境。部分同学认为海洋上的海浪较大难以抵挡,如果遇到海啸等,海獭将遭受灭顶之灾,而地上生活安全,应该让其生活在地上;其他同学认为应该尊重海獭的习性,让其生活在水中。讨论一度陷入了僵局之中,双方讨论不出结果来。回顾前几天历程,我们认为要先把选址问题搁置下来,中午根据水上和地上的共同点想一下具体的建筑形式。
珊瑚+浮木+海藻
在下午的讨论中,不同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比如:设计一个海滩上的建筑,上部用贝壳等材料进行遮盖。还有海滩下面做一个地窖之类的来满足其避难的需求。但是大家都没有提出具体的建筑形式。建什么?怎么建?为什么要建?面对这三个问题,大家都很难针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回答。在选址的纠结中,大家想到将地面与海上的建筑结合起来,做出社区一样的生活建筑,不同功能分开,可以用上之前想的方案。但是建筑形式还是迟迟定不下来,偏离了题目的初衷。小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天半,大家都有些疲惫。在进行反思后,大家重新回到单体建筑上,从功能去着眼,根据海獭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房间,再进行组合。在一步一步的努力下,单体建筑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接下来还需要美观的处理和组合的创新。
晚上,大家群策群力,一起构想了展板的做法,确定了中期答辩者。我们一起讨论了答辩的演讲内容。从选择海獭的背景出发,根据海獭的习性来选择地址、建筑材料,介绍我们建筑的各个功能以及它的样式。答辩者在教师白板上进行了排练,大家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们还一起讨论了PPT的做法,寻找海獭的照片等,进行了一些分工。
在晚上讨论的间歇,大家还进行了二次“破冰”,聊到了自己的家乡位置与家乡特产,聊了一些自己的故事,大家对对方都更加熟悉起来,氛围更加愉快。在课程中一起构思、一起讨论、一起做模型,收获一段美好的时光与珍贵的友谊,这也是这门课程能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之一吧。
明天再细化方案,做展板,继续进行答辩的排练!未来7天,大家继续加油!
今天早上八点来到设计教室后一个神奇的想法出现了——麦比乌斯环式建筑,这是由专门为残疾人设计上台阶的方式联想到的:成年的健壮的海獭可以轻松爬到中间部分,而行动不便的受伤的海獭可以通过较为平缓的路径达到目的地。 确认好形式之后,小组开始分工作业。
昨天确定好的中期答辩的同学进一步细化了答辩材料,并进行排练,通过几次试讲改稿的过程完善了中期答辩的内容。负责结构建模的小伙伴们用了一上午时间快速学习并掌握了SketchUp,在下午的时候做出了以莫比乌斯环为基础的结构草图。与此同时,剩下的小伙伴们分别进行了展板素材收集和排版设计。
下午两点开始,小组正式开始展板制作工作。最难的往往是画出第一笔,空白就像不知深度的海。但是当一只海獭在展板上出现之后,没有什么事情比调色试色更有趣了。试色卡见证了麦比乌斯环、海草、海洋小动物……的孕育和产生。贯穿今天一天的难题是设计的名字,刀塔、獭皇堡、托獭堡…
晚上的手工时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尽管如此,选择搭建模型的材料的过程充满挑战。由于不能使用其他材料,我们希望可以把硬纸板分成薄层,用以模拟海草的形态,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后来尝试用水沾湿之后再撕,但是这样降低了材料的强度。
今天的成果是不断优化中期答辩的讲稿,完成了建筑的三维草图设计,并完成了大部分展板。
明天需要继续进行的是完成展板,开始制作模型,准备并完成下午的答辩。
7/19
早上,八点半大家都到齐了。我们首先思考如何搭建莫比乌斯环的模型,模型本身搭建的难度是很大的,加上材料有限,我们决定用自己的材料试做模型。在一名成员回去拿材料的时间段,我们进行了下午中期报告展示的演练,大家都积极地提出意见。
材料拿过来之后,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我们最先尝试用两根木条连接为圆环,然后用四个圆环相互套住的方式来做莫比乌斯环模型的框架,但是构造难度较大。后来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最终决定使用三个圆环构成框架,在截面处用短木条形成三角形的方式搭建模型。
下午,我们组是在两点钟进行中期展示,所以吃完午饭后大家就回到了教室,再对展示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两点准时开始了展示,孙小杰代表我们组向老师介绍了海獭以及建筑模型。重点讲解了我们为何选择海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海獭自身来说,其一,海獭食量惊人,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每天要吃掉将近自身体重三分之一的食物;其二,海獭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梳理毛发上,确保毛发的整洁,因为海獭主要的保暖方式是通过毛皮隔水保温,倘若毛发杂乱或者说到污染,其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其三,海獭目前的居住环境是非常糟糕的,一般来说,海獭没有固定的住所,睡觉的时候,海獭会悬浮在水中,用海藻缠住自己或者同伴手拉手以防被海浪冲走。
从可行性方面来说,海獭智力水平高、会利用和保存工具且学习能力强,有建造建筑的条件。
从重要性方面来说,海獭对于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海獭以海胆为食,且消耗数量巨大,能够保护巨藻森林的生态稳定,若海獭数量急剧减少,海胆数量就会激增,将会导致海藻数量的大幅降低。从而破坏海藻生态系统,这将对地球环境造成重大打击。
建筑模型方面,主要从选址、选材、建造功能和设计理念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老师对我们涨退潮时建筑的升降提出了建议,并且有同学对我们建筑结构的抗扭性提出了质疑。我们组建筑构想的主要优点在于个性鲜明,不过也有上述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存在,所以下面几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着重完善我们的建筑构想。
然后我们又观看了其他组的展示情况,见识了其他组脑洞大开的建筑形式,这对我们组的模型改良也有很大的启发。
7/20
不知不觉中创造性设计已课程过半,尽管各个小组已在昨日顺利完成了中期展示,今早八点半的教室仍是异常热闹。在昨日的展示中,一位同学对我们的建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莫比乌斯环建筑在风力作用会产生水平扭矩,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的在水面发生旋转。按照计划,小组成员在昨晚查阅了水上建筑结构的相关资料,并于今早首先就风力等因素可能对海獭的建筑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部分成员认为由于莫比乌斯环的特殊性,尽管受到水平风力载荷,其上曲面与下曲面所受水平力偶矩相互平衡,且由于垂直力偶矩很小,因此对整个建筑结构几乎无影响;同时,也有部分成员提出由于海獭建筑的可升降性,只需考虑涨潮时可能的影响即可,具体方案还有待后续深化。
随后,全组成员开始了一天的作业。其中两位成员负责准备展期末答辩所需的文案及资料,如sketch up建模、ppt文稿完善与制作等,建模期间也不断对现有方案进行优化,最终的渲染效果也超出了小组预期。其余成员则兵分两路,分别负责莫比乌斯环框架的搭建与海獭生存环境模型的制作。在建筑主体框架搭建的过程中,由于材料刚度与强度限制,我们最终选择正十二边形替代圆形框架,并利用教室内的时钟保证制作精度;另一方面,在对海洋生存模型进行裁剪与上色的过程中,部分成员也别出心裁,打造了华为贝壳、暗黑海螺等独具匠心的作品。而与此相比,礁石的制作却花费了大量心思。无论是纸板的加工,或是木条的粘接,亦或是整体的润色,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十二分的精力,这也要求我们在保质保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整体进度。
由于我们的出发点时是处于育幼期前后的雌性海獭及其幼崽,小组也对对于模型所处的空间位置进行了探讨。通过联想威亚的构型,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四周的竖向支撑,从上到下依次展示海獭主要的生活建筑(含莫比乌斯外框架与中心储物间等),幼年海獭学习生存技能的海藻索网,下拉固定巨藻群及礁石等。通过构建立体空间,达到类似剖面图的效果,使人一看便知却又耳目一新。
7/21
课程进行到第七天,经过中期展示后的思考与完善,模型方案基本确定下来不会再改变,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构想实现于实体模型。昨天已经完成建筑造型中重要部分——莫比乌斯环骨架、中心储藏区、礁石的初步制作,今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八点半到达设计教室,所有人都投入到模型制作中。
一部分同学继续完善莫比乌斯环,即在骨架外贴上卡纸使环部分封闭,用四边形可以使外表面更接近曲面,但骨架各边往往有较大的夹角卡纸与骨架的贴合效果不佳,改用三角形卡片拼接,在环内表面填充海鞘颜色表示保温材料;一部分同学继续制作海底礁石,礁石形状不定难以用我们手上现有材料完美地表现出来,于是小组同学提出了用层状表示的方法,同学们凭借精湛的手工技艺与恰到好处的配色制作出了抽象又不失神韵的礁石;一部分同学制作中心的储藏室,壳体屋面用弯曲的卡纸表示,外表面填充绿色的海藻;一部分同学制作海岸上的树木,因为木材是海獭制作小屋的必要材料,所以选址周边树木不可或缺,另外也可装饰整体模型。上午完成了建筑重要构件与一些附属配件的制作,接着大家对最终展板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计划以建筑选址——浅海礁石区为中心,包含少部分海岸。
下午依旧是两点开始工作,将模型制作继续推进。制作莫比乌斯环的同学将剩余该贴面的部分粘贴完成,最终留出1/3环不贴面,展示骨架,2/3环贴两个面,并在内部涂上海鞘红表示填充保温材料,外部涂上海藻绿为海藻包裹。外环具有一定体量但十分轻盈,为了展现出建筑的漂浮状态,我们打算在建筑下部采取支撑使之远离礁石以表示漂浮,于是以纸板制作正三棱柱作为支撑。同学们根据上午的规划为A0展板上色,大面积蓝色海洋小部分金黄色沙滩,光鲜亮丽而又渐变富有层次感的颜色让底板十分出众。前几天一直未开始的是海藻的制作,海藻应呈现出自由弯曲松散的状态,单纯剪下卡纸难以表现,今天的创意点子是剪小纸条与编织制作海藻。剪下一条条较短的卡片,将其底部扎紧粘贴在底座,表示较小自由生长的海藻;将卡片剪成较长的条状,用巧妙的方式编织在一起形成了松散自由的条带,上色后就是我们需要的巨藻模型。
至今天,完成了大部分展品所需零散构件的制作,展品的整体外形已经在脑海里初具雏形,期待明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它完整的样子。
7/22
今天是创设课程的第八天了,早上八点半大家到达教室后就开始了细部模型的制作,由于昨天做的海藻还不够所以几位心灵手巧的同学开始编织海藻,然后进行上色,做出来的成果看起来非常漂亮。在模型的构思中还有为海獭准备的海藻床以及建筑下方的半球网状结构,一位同学开始利用海藻编织环状与半球状海藻网,经过一个上午的努力后做出了一个帽子形状的结构。
上午大家提出了再做一个陡崖峭壁的想法,正好木材和纸板都还挺富裕,于是两位比较闲的队友接下了这个锅,由于没有平面图可以参考他们想到了游戏和平精英里的悬崖,于是进入游戏观察,开始模拟制作。在用较粗的木材做出骨架后再用纸板裁剪成三角形凸显出悬崖的不规则形状,最后上色结束后看起来很精致。
下午两点集合后大家开始把模型固定到展板上,在放置陡崖的时候考虑到展示的位置与模型的面最后放到了展板的边角上,然后是礁石与支柱的固定,让模型有了一个大概形状。在装建筑的时候为了能够展示出在涨潮退潮时的情况我们给它加了两个支柱然后用细绳拉住建筑展示出涨潮时的情况;在模型搭建完毕后粘贴了一些树木海草等装饰物,让模型看起来更漂亮。
组长和视频制作与ppt制作的同学开始沟通讨论,进行不断地完善,为最终的展示开始做准备。
今天完成了很多模型的细节搭建,展板制作也完成了大部分,相信经过明天的完善后这会是一个出色的作品。
7/23
课程进行到第九天,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由于前面八天都已经将各项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今天主要是收尾。上午八点半,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准时到达教室,今天的工作是美化,在开始做模型的第一天早上,我们组已经将今天要用到的树木、海螺、贝壳以及一些常见的海洋动物画好了并剪了下来。分配好任务之后,大家便各自去做自己的工作了,一部分人负责给还没有上色的卡纸涂色,还有一部分人负责将卡纸黏贴到昨天已经建好的模型上,剩下的几个人则负责完善之前还没做好的PPT、SU模型以及视频剪辑。一个上午下来,工作都完成得差不多了。最后,为了模拟涨潮落潮的情形,我们将之前做好的莫比乌斯换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线绑到梁上,此外,为了在明天的展示效果,我们还将短线染成了红色,主要是想模拟出“剪彩”的效果。
下午因为没什么事情,所以来得人较少,集合也相对较晚。两点钟,组长在303集合抽签,我们组抽到的是六号,也就是最后一个展示,三点半,大家准时到达教室。首先对上午的模型作了最后的优化。之后,因为明天展示教室桌椅需要移动,四点多的时候我们将最后的模型搬到了302教室。随后我们又简单讨论了一下明天展示可能会碰到的一些问题,最后是整理之前产生的一些垃圾。
因为是收尾阶段,今天的任务相对较为轻松,回去之后主要便是个人及小组总结分析撰写以及明天展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