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创造性设计第6组工作

时间:2019-07-15 21:09 编辑:czxsj2019team6 点击:491次

7月15日,开课第一天。
    今天是创造性设计课程开课的一天,经过上午召开的开课仪式,我们对接下来几天要做的内容和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从动物自身的视角设计一座满足其生存需求且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建筑这一设计题目,还是多多少少有些迷茫甚至无从下手。带着对这一设计的思考,我们进入了小组破冰环节,破冰环节简单而有趣,经过简短的自我介绍,在相互认识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对于问题的探讨。从动物的种类选择到各种生态系统,从动物面临的各种危机到人与动物到底该如何相处,经过持续的热火朝天的“争吵”,我们最终确定了几种有特点的动物:鸟类、昆虫、北极熊、陆上大型动物、城市流浪动物等,并进行了投票,选出了鸟类这一动物,于是我们上午的工作便到此结束。
    下午两点集合后,我们便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工作,搜集的主要方面有: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鸟类现有的居住环境、各类鸟巢的结构、鸟类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等等,并最终确定了设计题目:海鸟家园。然后大家对于这个主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构思,随后我们布置了今晚的任务:每个人在今晚进行初步设计,并画出示意图。设计构思以下几点:居住具体地点(海岛、峭壁)、住所样式、优点特色(排水,通风,保护幼鸟,出入方便,坚固,防天敌等)等。于是,第一天的工作完满结束。
    总体来说,第一天从开题到组内确定好方向,我们从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渐渐有眉目再到最后确定了自己的设计主题,让我意识到一个团队的想法经过碰撞产生的火花是绚烂的,它凝聚了大家的灵感与智慧,还有特别要鸣谢的一点,感谢课程助教在组长群里的答疑,你们的解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7月16日,开课第二天。
  按计划,今天我们需要确定出海鸟家园的地理位置并整理出三个设计方案。
    上午,组员分别陈述自己设计的初步方案。我们的方案大致分为三类,即“大巢”“小巢”及“驿站”。“大巢”主要是设计成海鸟群体的一个聚落,提出了“圆筒式”“中心环绕式”和“斜坡式”三种聚落。设计成“小巢”即以家为单位的比较多,大多数人将“家”设计在悬崖峭壁上,也有设计在树上的。“驿站”形式的设计在远离陆地的海面或者海鸥迁徙所经过之处。对各自的初步方案进行评估后,我们还是没确定最终方案。这时,在助教的指点下,我们摒弃原来拟物的基于海鸟现实生活的思想,大胆发散思维,最终整理出3个方案,树上、斜面圆筒式和线条凸起式。我们认为这些方案应该满足“居住”“警戒”“医疗”“养老”哺育“捕食”“娱乐”这样的功能。各同学在下午设计出详细的方案,晚上进行交流讨论。
     晚上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各有各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有占地范围比较大的“鸟场”,有方方正正棱柱状的,有棱台状的,更多的是圆柱或圆桶类的。我们构思的场地本来是斜面,但是经过长久讨论也没很好的达成共识。一番纠结后,我们决定将建筑物场地由斜面改为平地,这样设计起来更方便。又经过几小时的探索思考,我们终于决定了建筑物的形状。类似花瓶,顶端开口,曲面外观,这就是我们确定的“海鸟家园”的外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尽千辛,在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探讨交流,一次次否定,从最初的毫无头绪到有点眉目,又陷入了迷茫,最终否定最初方案,到再次脑洞大开,终于确定了建筑物的外形,一点一滴都汇聚了所有人的思想和智慧。一个人有一种方案,一个团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最终汇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全新方案,这就是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感谢助教的指点,感谢全体人员努力!相信自己,我们能做得更好!
 
7月17日,开课第三天。
    早上八点半,小组聚集在西1-303开始对昨天已经确定下来的模型(筒中筒结构)进行进一步外形上的深化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大家开始轮流进行展示与交流并和组员进行讨论,通过大家积极讨论之后,我们选择出了四个备选方案,分别是筒中住宅式建筑、鸟蛋式建筑、塔式建筑以及斜坡上筒式建筑。最后通过组员投票,我们选择塔式建筑作为我们最终确定的结构形式。将筒中筒结构立面设计成塔式,不仅立面效果丰富,而且利于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划分,结构的顶部还设有穹顶,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结构的下部应用曲面来预防天敌等爬入结构内部。
    下午三点半,小组成员再次在教室里讨论建筑外形的优化与深化,我们初步将建筑的尺寸确定了下来,包括整体的半径,建筑的高度,以及外壁厚度等各种内部尺寸。另外我们将建筑内部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设计,初步确定了鸟窝的形态、位置与尺寸。因为我们已经确定好了建筑的整体形式,所以我们为其命名为“港湾家园”,即这座建筑是海鸥们居住生活的处所,将成为它们的家园。为了后天的中期展示,我们确定出了展板上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设计背景(拟解决的问题)、动物介绍(习性、繁殖等)、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随后,组长为每一个人分配任务,为了使展板更加清晰和美观,组员开始设计展板的排版。
    今天主要确定出了我们的方案,并且为了契合动物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完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特色设计,总的来说完成了预期目标,进度刚刚好,明天一整天将要设计展板,期待大家明天的思想碰撞!
 
7月18日,开课第四天。
    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创造性设计的第4天,我们小组进入了展板制作环节。在经过前三天的头脑风暴之后,我们小组的设计方案已经得到初步落实,虽然在这期间大家的想法五花八门、意见不一,甚至发生过争执、沉默,但是在详尽的讨论之后,大家还是根据各种样式设计的优点进行了投票,最终确定了初步设计方案的“灯塔”造型,并以其中深刻的寓意——守望者为本次设计理念的核心观点。家,是永恒的故乡,无论是对于人,抑或是对于我们小组本次设计主题的动物海鸥。海鸥为了生存,不辞辛劳地出海捕鱼,而它们的家则是一天劳累之后供其休憩的港湾。“灯塔”造型的家园在满足应当解决的功能需求之外,也是海鸥们“回家的守望”。
    在确定设计理念、方案以及搜集其他相关资料如海鸥的习性等之后,我们小组便开始了展板的设计与制作。我们以“港湾家园”为此次设计的名称,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保护级别等方面对海鸥进行了初步介绍,以树枝、树叶、泥土、石子、荆棘和贝壳等为基本建筑材料,并以天敌、气候、食物等影响到海鸥生存的因素为出发点介绍我们小组设计方案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海鸥集体的分工概念,以各种不同的颜色将其呈现在展板上。在此期间,我们组分工明确,一半的成员对展板进行制作,另一部分则对就着展板需要陈述的内容进行叙写与完善。
    总体而言,我们小组的工作进程紧跟工作安排的大纲,进展较为顺利。在接下来一天的中期展示里,希望我们能根据老师的意见与建议进行相应的修改,然后我们将进入模型制作环节,相信会有更多的问题会在这一阶段中出现,当然我们小组也会全力以赴!
 
7月19日,开课第五天。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中期展示,经过昨天的加工,展板已经全部完成,展示同学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早上组员打算先制作一个初步的模型,用来摸索模型制作的细节以及为展示时提供更充分直观的介绍做准备。
    然后组员们在如何搭建这个模型进行了仔细的讨论,探讨整体巢穴是如何固定在底座上,底座的支撑又是什么结构,主体结构是可拆分还是一体化,若可拆分又分为几个部分等问题。组内一共提出了数种结构方案,部分想用棱柱结构做底部支撑,部分想用三角形代替,底端的次出入口形式是中间留空还是十字丝分割。组员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同时列出自己支持方案的具体尺寸,木条连接方式。经过了半个小时的思维碰撞,组长将最后的方案确定为三角支撑,侧壁用8根木条倾斜围绕一圈,整体分成三个线程进行,底部支撑,中间主体,上端顶部,分工进行。完成各部分的搭建后组成一个整体。
    在中午完成了我们小组的第一个草模,下午给两位老师以及助教进行展示,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我们更加突出对动物的针对性,让观者一看便知是针对这种动物进行过优化,它的功能专门适应该物种,还建议我们在外部制作伪装所用材料可以换成其他自然界中更适合这里环境的材料。
    经过草模的制作后,我们发现了我们设计的一些问题,设计的比例尺寸有些失调,调整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下一部分的工作重心。
 
7月20日,开课第六天。
    今天是中期答辩过后的第二天,我们组经过一整天的模型制作,完成了最终模型的框架结构,以及展板地形的大致布置。一早来到教室,先确定好今天的组内分工,由于组员共有9人,同时进行模型制作会过于冗杂,组织成本会很高,同时组内也有成员有进行展板制作的意向,于是分成两组人员,一组进行模型制作,另一组进行展板制作,但是模型的构造和展板的规划是由大家共同商讨决定的。模型制作方面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有三位参加过结构竞赛的组员在,在搭建细部结构的地方也显得游刃有余,没有在一些看似困难的连接处浪费太多时间。
    整个模型制作的过程,大家分工合理,每个人负责各自的部分,最后进行拼接。在吸收第一个草模的经验上,进行一些形状的调整,新模型的各部分比例显得更为合理。做工也更加精细。展板的布置也很符合我们海鸥的主题,以海洋为主,也有些许陆地。在如何表现陆地的高度,和海水的深度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继续努力,坚持就是胜利。
 
7月21日,开课第七天。
    经过中期展示后,小组的方案也已按进程有了更完善的思路以及更细化的设计。我们小组在今天也继续进行着模型的制作,并开展了对最后答辩展示所用的形式和内容的讨论。
    今天主要任务为模型制作。我们小组在模型已有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并加以改进。我们小组的模型最终将展示海鸥群体居所内外设计和功能以及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为了更好地展现小组设计的特色和创新功能,我们共同思考并开展讨论,最后动手操作得以将想法反映于模型上。
    我们小组将建筑所处环境加以完善,结合海鸥在自然界中的习性在模型上模拟理想的、适合海鸥生存的环境。对于建筑主体,我们使用课程一开始所给的材料构造结构骨架、维护外表面并对外观进行加工。为更好地展示我们的模型设计,模型将不会被封闭,展示时我们可以从外围缺口出观察到建筑内部的结构和布置,从中我们将会看到海鸥居住区和领导区的展示。因为建筑材料来源来自自然界,方案设计既有了限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创新的想法,如用树叶做屋盖以及用海带做围护和窗口。在模型外观上,我们通过保留一些自然界材料原有形状以及颜色的方式来体现出建筑材料的创新,如修剪出树叶、海带的形状并布置于模型上,这一运用也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也切合本次课程题目。

    为跟上课程进度,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加紧制作,今天也完成了相应的进度。除了制作模型,我们也对最后展示进行了准备,关于这一任务,各个成员也开始有了各自的分工,期待明天我们小组有更好的表现!
 
7月22日,开课第八天。
    小组按照进程规划,今日应基本完成模型的制作任务并开始准备终期答辩的PPT展示及讲稿等事宜。
    今天最开始的任务仍旧是完善我们的模型,目前我们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完成,还需要将其融入周围设置的环境。我们设置的环境为海边浅滩,在附近有一处高地。为了更好的将环境表现出来,我们制作了一些小物件放置在周围的“沙滩”及“海洋”中。因此,我们制作了一些贝壳、海螺等置于周围沙滩上,还有一些具有立体感的寄居蟹、海豚、鲸鱼等表现海洋环境。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主体建筑周围栅栏的制作材料。我们计划中栅栏的建筑材料为石头、木材及海带,因此我们在展板用剪出的细卡纸条上色示意海带,用染色的木棒示意栅栏,这样就大致完成了展板主要地物的制作,其余结尾工作放在明天完成。
    今日的另一主要任务是选择适宜本次主题展示的PPT模板及确定PPT的大致内容。目前,我们将讲解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海鸥的介绍,我们的设计理念、建筑功能分析及总结部分。各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完善PPT内容。但在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收集的资料还不够充分,没有展现这几天来我们思路演变的历程以及我们在整一个过程中的整体思考,因此,计划今晚各个组员还需总结这些天我们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又是如何发现问题直至最后确定最终方案。这样才能将更完整的思考历程展现给听众,让他们认可我们的方案。

    总结今日工作,我们小组已基本完成各项工作,剩余主要为总结性的工作。模型制作已基本完成,最后的展示我们也有了最终的思路,明天我们将完成所有工作并进行展示演练,定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7月23日,开课第九天。
    昨天我们已经基本完成模型制作。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模型细部进一步完善及准备最终答辩。
    上午,由于之前做的时候确实有些不足的地方。因此,在组长的指导下,我们对模型进行更加精细的“打磨”。首先,最明显的是在模型的中部及上部外围硬纸片的连接处比较粗糙,导致模型的美观上看起来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对这些部位进行美化(打扮)。对于之前粘贴的重叠部分,我们将他们或修剪、或补齐、或撕下重做;对于模型瞭望塔部分,我们剪硬纸片将口子封住,使得海鸥在警戒时有个更好的平台环境;对于海鸥的居住之处,我们用削刀削面的手法将木条削成一丝丝、一片片薄薄的“枯枝”为海鸥筑巢准备材料;为使建筑物处于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对之前做的礁石进行了优化,使得“礁石”更像真正的礁石,从而建筑物的环境的美观度及真实度得到了提升。除了对模型实物进行完善外,我们也在准备更充分的理论资料。我们用sketchup建立模型,进一步讨论PPT内容,进一步完善PPT,上午的工作到十二点结束。
    吃过中饭,我们立即返回教室,接着开展相关工作。下午,除了将上午准备的“枯枝”粘贴到模型上海鸥的居住区外,我们对模型修改之处重新涂色。不知不觉,已到下午四点,我们已经将模型制作完毕!大家打扫卫生,整理工具,并将模型交到指定教师,倒数第二天我们的任务顺利完成。最后,组长对今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安排各自接下来的任务,还决定明天一早继续到教室对最终答辩进行预演彩排。

    今天是很充实、收获很大的一天。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的模型!我感到很自豪很兴奋,我相信其他同学也跟我一样。我更相信,明天,我们的付出会得到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