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31
我们组抽到的题目是基于动物视角进行海洋构筑物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动物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首先我们就目标动物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就发挥空间而言,在食物链越上层的生物,其社会化程度(需求方面)越具备多样性,有更多的空间可以供设计发挥。
同时需要考虑动物的建造能力,我们将目标锁定在了珊瑚礁这一海底生物群落聚集地。对于建筑而言,珊瑚礁更贴近现实,我们于是就以珊瑚礁为核心出发查找资料,中间提出了诸如海马,海星,小丑鱼等备选动物。同时也考虑引进共生关系来丰富设计的层次。
最后我们将目光放在了波纹唇鱼上,这是一种热带地区近海海域生存的著名巨型鱼类。分布于大洋洲、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及红海。
主要栖息于很陡的礁岩斜坡,海流道斜坡和泻湖的礁岩上,深度在2-60米左右。
为暖水性鱼类,栖息在杂藻丛生的岩礁和珊瑚海域,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2-28摄氏度,适宜生长的盐度20-33度,PH值7.5,溶氧值5mg/L。幼鱼在珊瑚礁繁盛区域中出没,成鱼白天巡游于礁之间,晚上在礁洞穴,珊瑚岩架下面栖息。
作为一种珍贵观赏鱼类和顶级食用鱼类,波纹唇鱼在过去十年遭到了大肆捕捞,被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列为了濒危物种,因而也具有独特的保护价值。
我们接下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波纹唇鱼所需求的不同功能,从功能出发设计相关结构
1.繁育
2.捕食
3.防捕捞
4.防自然灾害
5.防污染
6.社会聚居模式
从这几点出发,我们大致确定了功能分区和主体建筑构造形式。我们打算采取以树状建筑为中心的建筑,以其为中心满足捕食以及繁育的核心功能,同时提供给幼鱼的球形庇护所直到幼鱼长大,离开这片中心区域。
2021/9/1
今天我们组主要讨论确定了设计区域的平面图和纵观效果图,进行了设计的功能分区和主体形状的确定。我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进行,由陈晓轩,李梦想,王诗语同学进行模型草模的制作,探究不同构造形态主体的可行性与美观性;由张浩宇,朱一凯同学进行效果图的建模预览,作为中期答辩的展板素材和主体形态探究;由肖文楷,陈浩龙,米志清同学进行中期展板的思路梳理设计,文案的组织,以及方案的总结。大家在空闲时刻制作了各种装饰性的手工,尝试与建筑主体配合。目前整体设计已经满足繁育,捕食,保护幼鱼等功能,在之后的讨论中会进一步的深化细化功能的实现和使用,同时拓展多元化的功能。
第一版主体的草模已经成功制作,我们也认识到了从方案的设计到落地的过程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艰难,中间有许多不同的选项和变数需要我们去实践并加以比较得出最优解,同时手工也考研着我们的实践能力,希望能在之后的学习讨论中尽快进步,完成出色的作品。
2021/9/2
今天我们组根据昨天设计的平面图和效果图进行了展板内容的设计和选定。我们大致将展板内容分为物种介绍,建筑材料选定,建筑选址信息,设计灵感,主体效果图,细节放大图等等方面。我们将人员分为两个组,一组负责制作展板的效果图,模型的草模。一组负责进行展板的美工设计和文案撰写。
今天根据新查阅的资料对于建筑主体的构造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确定了建筑主体的基本构造形态,同时考虑到物种生态的多样性,决定在设计中增设不同的区域以容纳多种物种,同时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和生态群落。
同时还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折纸手工,例如海星,乌贼,珊瑚林,海葵,各种鱼类的折纸,以期加入中期的展板和最终的模型制作装饰。
2021/9/3
今天我们小组主要进行了展板的绘画和主模的制作的工作。分为了两组工作,工作推进的非常迅速,在展板组工作中,上午确定了展板的模块内容,敲定了文案和艺术设计方式。我们组的王诗语同学主要负责展板的美术设计,艺术字和灵感图。陈浩龙同学把之前准备好的贴图裁剪完毕,贴在了展板的下部。我们一起梳理了设计的灵感思路:从塔状到海底火山到树状到蘑菇到最后的蜂窝格伞状。
另一组同学根据草模把正模放大一倍制作完毕,并完成了主体之外的结构的制作。
2021/9/4
今天我们小组进行了中期答辩文稿的撰写工作,,进行了中期答辩,听取了老师给予我们小组的建议,我们展示了各种模型的制作方法以及我们最终模型的平面图。我们的答辩稿如下:
(视频)震惊,我一觉醒来变成苏眉鱼。
或许你们并不知道,在布置完那天晚上,我正常回到宿舍,第二天早上我就发现自己生活在海里,变成了一条苏眉鱼。周围是漂亮的珊瑚礁和我的苏眉鱼兄弟姐妹。
这时一张大网从上面缓缓降下,我和苏眉鱼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迅速游了起来,逃脱大网的束缚。到了安全区以后,我的兄弟姐妹告诉我,曾经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没有天敌,自然死亡率也很低,我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海底世界中。但是陆上一种动物的出现,让我们家族变得支离破碎。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的家族成员数锐减了50%,而且这个家族成员还在加速减少。家庭里许多孩子在没有成年的时候,就被陆地上的那种生物捕获了过去。但是,我们只是海底的一条鱼,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看到苏眉鱼的生存现状,身为一条由人类转生成为的鱼,我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将其变为苏眉鱼”。或许转生的目的就是让我来带领苏眉鱼建成一个美丽的家园。
我征求了苏眉鱼全体家族成员的意见,大家希望能够将家园建在很陡的珊瑚礁岩的斜坡附近建立家园,因为那里海水洁净,有很多浮游生物生长,食物丰富,能够在那里有很好的生活条件。为了能够满足家族未来繁衍的需求,需要选择常年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的水域,我们将最终的选址定在了大平洋西南部海域的地方。家族繁衍的时候,总是要聚集在一起,家园既要防止我们被人类集体捕捞,也要保证我们产的卵能够漂浮到海洋光合作用带,也就是海面附近,孵化成幼鱼。如果建筑能够让我们家族的下一代在幼年时候茁壮成长就好了。
最好能有一个建筑满足大家的繁衍、护卵、捕食三方面的需求,我告诉大家没有问题。因为家园在珊瑚礁内建立,家族将其命名为“珊瑚海计划”。
我们的设计灵感经过了多种形态的演变,首先我们考虑了塔状的建筑,可以给我们提供庇护和产卵的场地,但我们苏眉鱼的天性导致我们往往单独行动,在一个封闭式的建筑里我们的领地意识会让我们相互打斗,后来我们又将目光放在了海底火山,我们计划在火山内部打洞产卵,但是我们的卵需要在有足够溶氧量,盐度的地方才能进行孵化,所以这个想法也不可行。
我又提出陆地上常见的树的造型,但因为树状的建筑很难满足我们护卵的功能实现,也只能作罢。最后我们在海里发现了蘑菇状的珊瑚礁,由蘑菇的造型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建筑
我们在底部交配产卵,卵全部上浮堆积在蘑菇状的伞盖之下,这样可以使得卵不会四处分散,漂浮,成为别的鱼的食物。同时,我们选择的海域光照充足,温度盐度适宜,经过一周,我们的鱼卵就能够成功孵化。为了提高水中的溶氧量,我们还在珊瑚礁上种植了大量的海藻。
当鱼卵成功孵化出来,我们还为幼鱼设计制作了珊瑚球,幼鱼在遇到捕食者时可以及时躲避,提高存活率。
作为最大的珊瑚鱼类,我们在海域内虽然没有什么天敌,但是我们美丽的外观常常给我们带来杀身之祸,人类在浅海地区往往采用沉网式的捕捞来抓捕我们,面对从天而降的渔网,我们成鱼也可以躲避在珊瑚建筑的庇护之下,让贪心的人类铩羽而归。
为了满足繁育期大量鱼类聚集的进食需求,我们还在该区域培植了大量的珊瑚礁,珊瑚礁和藻类吸引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小鱼,让我们在交配期能够饱餐一顿。
家族成员在珊瑚礁上不断雕琢和堆积,形成了一座座美丽的建筑,构筑起我们安全的家园,看到家族成员在家园中安心生活,我内心感慨而欣慰,霎时间,一道白光在我眼前闪过,我缓缓醒来,呼了一口气。梦醒了,却依然十分感动。
2021/9/5
今天我们组进行了模型的正式制作,在听取了老师的意见之后,我们继续深化了我们相应的设计,完善了功能的实现。抓住动物视角的起点,基于动物的建造能力来开展针对目标物种的生活需求的实现,从捕食,繁育,保护三个基本的功能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结构。同时创造性的利用卡纸,制造珊瑚礁的山体,利用木条缠线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珊瑚林,以及利用棉线缠绕502进行胶结硬化制造出珊瑚礁。
2021/9/6
今天我们组继续制作模型,继续制作昨天的山体,并用堆叠纸团的方式再制作了另一山体。由王诗语同学对山体进行上色美化。虽然山体结构较为粗糙,但经过美化后效果较好,原来粗糙的纹路正好吻合自然中山体的样貌。米志清同学尝试制作柱子结构和金字塔结构用以美化模型,但后来经过我们组进一步的讨论认为柱子和金字塔功能性不突出,不能帮助鱼群,故最终没有采用。陈晓轩同学和李梦想同学制作渔网,目的是用人类扔到海里的垃圾制作鱼礁,强调环保意识,并且具有讽刺意味。在模型制作之外,我们同步地进行了渲染图的制作和视频的剪辑。我们从网上寻找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我们组的个性化处理,使之贴合本组设计。视频将在我们的答辩过程中起到活跃气氛,引出故事的作用,表现力较强。
今天的心得体会:今天小组成员工作认真,效率很高,按时地完成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并去实践这些想法,虽然有些想法被我们放弃,但是我们认识到了积极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想到之前方案设计没考虑到的新点子,并努力使新的想法加入模型中。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继续创造模型的更多功能与结构,优化现有的模型。
2021/9/7
今天我们组继续开展模型制作和美化。对前一天制作的模型,我们组认为模型结构太过简单,画面不够丰富,因此我们组在上午开工制作前讨论了模型的优化,计划对主体结构进行贴图的美化以及添加海草等元素,使得主题的伞状结构更加有层次感。另外,我们在主体结构之间添加礁石,起到分隔主体结构的作用,并且为小鱼提供通道,这一点是与苏眉鱼平时独居,交配时聚居的习性紧密相关的。另外,我们还在主题结构外部添加了沉船这一场景。灵感来源是人类对苏眉鱼的过度捕捞终究导致了自己的毁灭,具有象征意义。我们还打算在沉船旁边树立“人类止步于此”的告示牌,以表示苏眉鱼对人类捕捞的痛恨,具有启示意义。在确定了我们今天的工作后,我们进行了分工。由朱一凯和陈晓轩同学制作沉船,米志清与肖文凯同学制作礁石,张浩宇和王诗语同学制作主体结构的海草装饰。工作量较大,但是同学们工作认真,效率很高,在下午差不多已经把模型全部制作完成。并且王诗语同学对模型进行了上色,使得本身颜色单调的模型变得很美观。晚上,我们组将制作完成的模型放在展板的指定位置,一致认为效果很好。
今天的心得体会:今天的工作相较于之前是全新的,本来我们以为会很花费时间,需要加班很久。但是有了前几天的制作经历,小组成员的模型制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小组成员在工作时态度认真,积极地配合,这使得我们的模型制作很快。这让我们认识到,只要态度端正,分工明确,积极工作,就可以克服很多的困难。对于完成模型制作,小组成员都十分高兴,我们充满信心,一定能高质量地完成答辩,收获满意的结果。
2021/9/8
模型的制作在昨天已经基本完成,我们把珊瑚林的棉线模型利用502和竹粉粘在我们模型的底板上。我们的组员另一方面继续对底板进行上色。在模型的问题解决后,我们想根据我们的模型制作ppt和答辩稿。但是我们的组员对于答辩的形式产生了分歧。我们一方面想采用正常的答辩思路,以旁观者的视角循序渐进的开展我们的答辩,另一方面用讲故事的模式,用动物的视角开展我们的答辩。在多次的修改,调整之后,我们终于完成了对PPT的制作,和答辩方向的确定。相信它会给听众一个满意的效果。还有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3D模型渲染以及镜头动画的制作,它的效果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磨和设计,在经过同学们的多番处理以后,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合适的3D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