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工作记录:
9:00至10:30分左右,我们参加《创造性设计》,了解课程内容及要求,明确本期课程主题为“栖于方寸,行于山海——可移动建筑,人与环境的动态适应”。并了解了其他课程注意事项。
10:30后,小组成员来到教室北1-122进行破冰,互相了解,并就本期创造性设计主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信息,在信息整合与思维碰撞中,共同加深了对可移动建筑的理解,各自提出了一些对于可移动建筑的构思,假设了可移动建筑的应用场景,如酒店、医院,并就潜在的应用场景设计方案。
下午14:00小组成员重新来到教室,继续深入讨论方案,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对方案进行细化。我们提出了基于折叠结构以及低空飞行器的可移动建筑方案“蜂窝可折叠的蜂群酒店”。将建筑主体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若干个可脱离建筑主体飞行的‘蜂群’房间”以及可折叠的“蜂窝“框架。并在我们的设想的基础上,细化建筑的构建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
最终我们整理讨论结果,得到初步的方案设计书,并对其他设计方案展开讨论。
心得:可移动建筑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主题,同学们接触得很少,现有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基本是从装配式来实现建筑移动,不灵活也不便利。因此我们开展讨论时需要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开展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得到实现可移动建筑的设计方案。在产生方案构思之后,为明确设计的实施方案与可行性,我们进行反复推敲,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共同探讨大大提高了方案的推进效率,在这一天得思考与讨论中,我们受益良多。
7月7日
今日,小组围绕可移动建筑详细讨论,选定3个方案并分工细化,部分方案已完成模型的基本构件设计。
上午9时,组内成员集合后,先对昨日提出的“蜂巢行者”方案进行回顾;而后各自搜集资料,合作讨论出其他方案如“叠合方舟”“模块化漂浮城市”和“柔脊体漂移建筑”。组员就现有四个方案进行二次筛选,择出“蜂巢行者”“柔脊体漂移建筑”与“模块化漂浮城市”为较优方案,并结合任课老师的反馈明确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导师指出,当前方案需更深入考虑其应用场景和建造需求,例如的可移动建筑在哪些场景尤其适用,“柔脊体漂移建筑”面对的对象是群体居民还是个人用户,模块化漂浮城市如何实现自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经讨论后,组长将组员分为三组:蜂巢组2人、柔脊组2人,漂浮城市组2人,分工后各组自行投入方案细化。
下午14时,组员到达教室,就设计目的、应用场景、技术核心、实现移动途径、作用分区等方面细化方案,并思考如何响应绿色低碳、智能减排目标,优化结构设计、结构功能或低碳模块化设计等,保证建筑在应用环境与荷载共同作用下结构体系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关注能源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可移动建筑的重复利用和能源供应。最后考虑各方案的适用性、创新性和技术可行性,初步分析其工程经济成本。
明日计划对入选的3个方案继续讨论,比较选出最优方案并继续完善,同时继续设计模型的基本构件。
心得:可移动建筑的设计是一场在约束中寻找自由的修行。面对装配式移动的笨重局限,我们从自然中寻找答案:蜂巢的折叠逻辑、柔脊的仿生形变、漂浮城市的海洋共生,每一步创新都需在技术可行性与生态责任间反复权衡。当无人机载着蜂巢单元划过天际,当柔脊建筑如生命体般昼夜呼吸,我们逐渐明白——真正的可持续不是固守土地,而是以谦卑姿态融入地球的脉搏,在移动中书写人地关系的新契约。
7月8日
上午8:30组内成员完成集合后,我们将三个方案继续深化,完成设计理念,核心技术,应用场景等具体的设想。在11时左右《创造性设计》的赵羽习教授来到教室给我们提供指导,再耐心听完我们3个方案的陈述,她说“柔脊体漂移建筑”方案最具创新性,生物脊骨动态性为灵感,通过模块化智能变形体实现“时间-空间-功能”三重漂移,不过其移动方式仍需深化思考。“蜂巢行者”,“模块化漂浮城市”的理念曾经出现,而且需要解决的硬核问题多,如能源供给,应对灾害等。这给我们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的参考。
下午2:00在大家的商量之下,我们很快选出“柔脊体漂移建筑”作为最终方案,继续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在收集资料后,明确分工后,我们对该建筑的单元体进行了思考。一个单元体包含可伸缩弧形支架,遮光太阳能板,透光薄膜,可折叠地板,底部定向轮等构件,对整体建筑的具体伸缩过程进行合理设想,单元之间如同毛毛虫的环节连接在一起。需要在这些节点中加入更多技术想象力和团队协作细节。
7月9日
今日上午8时30分,小组成员完成集合后,对于最终选出的“柔脊体漂移建筑”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主要论述了该建筑在功能布局、供水供电、通风引气、开窗进光、骨架伸缩等方面的细节,对于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以及整体的系统运行方式有了更具体的方案。为清楚明了、有效率地呈现该方案,我们将此方案更名为“漫游虫居”,对提供的用来中期展示的A1纸做了一个简单规划,并对其各版面的设计工作进行了组内分工。
下午2时,我们对于一些仍然模糊不清的具体关节部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其连接和运行方式,随后开始着手于制作中期答辩所需的文字图画材料。首先在A4纸上对于其外观绘制了草图,随后转移至A1纸绘制出更精确具体的展示图,细化了建筑外部的水电气设施的安置以及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同时,我们借助3D建模工具制作了该方案中的建筑在四个不同时间段的外形具体变化,以更清晰地论证其对于不同时间段、不同需求场景的适应性。由于下午时间较为紧张,小组自发决定晚饭后继续绘制工作,如此精神对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起到了激励作用。
7月10日
今日上午为本次课程的中期答辩。在答辩过程中两位老师以及助教都对我们目前的方案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我们在设计表达上并未很好的展现我们设计想要突出的重点。在整理了老师与助教对我们的修改意见之后,我们对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明确了后期想要突出的重点,并完善了具体模型的建模,方便后续模型制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的表达我们的设计想法。我们将我们设计的四种形态都完成了相应的建模,并在CAD软件上进行模型制作的节点绘制。
下午我们经过材料的讨论与连接方式的确认,初步敲定了模型的制作流程与分工,并且确认了最后模型的整体排版。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开始着手进行最终模型的制作。在排版上,我们想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以及河流的制作,能够将不同形态的建筑适用的场景进行一个区分,例如,我们打算在坡度较缓的半山坡上放置我们弯曲形态的建筑群体,在河流沿岸放置我们伸长形态的建筑单体。同时还选取了静止形态建筑的其中两个功能空间进行放大展示。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同学们从一开始对材料十分陌生到后来慢慢熟练开始上手,相信后续大家的努力会呈现一个相当精彩的模型。
7月11日
今日我们进一步深化了模型方案,模型主体包括:
1.一个1:25的由两个龙骨单元组成的模型,此模型将展示建筑节点与细部设计,单元包括龙骨、龙骨下接的可伸缩地板、兼具缓震与保持建筑内部水平的承载平台、可以不旋转即可横向移动的麦克纳姆轮,其他组成部分有单元之间连接的可伸缩、可转向杆件,建筑外附薄膜,鳞片状太阳能板
2.四个1:100不同形态的完整单元来展示建筑通过各部分伸缩弯曲来满足住户需求的不同状态,分别为将卧室背向东方的龙骨抬升,使住客复苏时享受充足晨光的晨光模式;让建筑轴向最大程度拉伸,优化建筑工作空间、采光与景观,提升工作舒适度的工作模式;通过调节建筑弯曲程度,改变可对接建筑单体数量形成临时社区,满足用户的不同程度的社交需求的社区模式。
3.用几层纸板堆叠制成高低起伏的地形和河流,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建筑适应环境。
上午我们主要完成了地形与河流的大致搭建,四个1:100模型内部各个单元的框架搭建;下午我们讨论研究了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进一步打磨完善了上午搭建的模型。
通过一天的工作,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性质更加了解,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同时也加强了组员之间的默契与配合能力。
7月12日
今日完成:
1.小型单元模型完成与场地布置
完成了1:100比例的小型单元模型的细节制作,并将其固定于场地底板上,确保各单元位置符合设计规划。通过调整单元间的伸缩管道与连接杆件,初步验证了不同模式(晨光模式、工作模式等)的形态转换功能。
2.放大比例单元模型完成
3.为模型添加了简易家具并涂装色彩,增强空间氛围表现。
7月13日
今日完成:
1.通过可伸缩滑槽杆件的方式顺利完成了局部放大模型框架的连接搭建,在框架的外围用卡纸包裹形成整体,并且进行了可伸缩变形地板的规划和制作。
2.继续制作了更多的家具小模型,并在老师的建议下改良了整体小模型的外观,在其外围包上纸膜并上色,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3.考虑到整体呈现时的美观性,对展示所用的底板进行了上色工作。
4.改良了上端龙骨的连接结构,使其更加稳固具有容错。
7月14日
今日完成:
1.完成了模型制作的收尾工作,局部放大模型框架的装配全部完成
2.完成了局部细节的制作,比如山顶上的树木,小屋当中的人,海上的小船等等
3.完成对模型中所有构件的上色,美观大方,展现设计理念
4.我们制作了一个木牌,写下我们小组的名称和项目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