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
9:00至北三,参加了《创造性设计》的开课大会,了解课程内容及要求,明确本期课程主题为“栖于方寸,行于山海——可移动建筑,人与环境的动态适应”。
之后于10.30到达北一123进行了组内破冰,大家相互介绍了自己,对彼此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之后对本期主题进行讨论,就可移动建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粗略的主题。
午休过后小组成员在下午2.00返回教室,进一步查找资料,经过几轮讨论后,重点从抗灾防洪的灾后临时建筑转变为了社区临时建筑,还讨论蜂窝建筑,折纸建筑,将于之后进行进一步探究。
整体而言,进展较为顺利。
7月7日
早上抵达教室后,大家集中在模块化建筑,基于社区临时建筑与临时集装箱建筑进行了探讨,罗列了数种方案,分析了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施方法,以及材料与实际需求
下午两点,我们组到达了教室继续了今天的工作,我们选定了可移动建筑临时社区的方案,对它的优劣进行了讨论,查询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最终,我得出可移动建筑临时社区具有以下优劣点,可移动临时社区能够快速响应与部署,灵活性高,成本效益较高,能够节约资源且可持续性高,工厂预制能保证建造质量、环境控制和施工速度,减少现场作业风险,且社区移除后,场地可较快恢复原状或用于其他用途。但相对应的也有一些缺陷,作为临时建筑,可能面临隔热、隔音、抗震、耐久性不如永久建筑的质疑。需通过设计和材料克服“临时感”。快速部署的水、电、排污、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接入也是难点,需模块化解决方案。大规模模块的运输、吊装、现场组装成本高昂,尤其偏远地区。且土地权属、临时建筑许可、消防安全、建筑规范等法规体系可能不完善或存
在障碍。频繁移动或恶劣环境下,维护成本可能上升,使用寿命受限。且制造和运输过程还会有碳足迹,造成环境影响。
7月8日
今天就具体的细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建筑的构成与分区,讨论了蜂窝式建筑的结构与创新性与实用性,对社区的功能分区,用于商业,展览,公共景观的娱乐区与用于吃住的住宿区进行了大致规划。并且基本确定了可移动建筑的大致主题与结构。
下午两点抵达教室,大家继续了上午的任务,查询了临时建筑的材料,详细分析了材料及其可行性。之后初步设计了中期答辩所要用到的展板,对各个区块进行了规划并用铅笔打下了底稿,之后的有待明天具体完善。
7月9日
早上抵达教室后,按照社会需求对项目的项目背景进行了讨论,之后分逃生避难胶囊仓与集装箱群对项目进行了具体设计,分析了结构与其对应功能,还有相应的材料,最后罗列了该项目相对于传统城市与地下避难所的优势
下午两点返回教室后,大家继续着手完成昨天未完成的展板,一起讨论展板的细节与绘画方式,在昨天铅笔底稿的前提下用水笔与颜料进行绘画,完成展板设计,对下一天的期中考核进行准备。
7月10日
早上抵达教室对期中考核进行了准备,于十点多进行了期中考核,负责展示的同学细致地讲述了方案的背景、优势、用材等,老师及助教给出了许多建议与想法,大家基于此对方案进行了再次探讨,优化了方案,调整了方案背景与储氧方式,还有用材等。并在初步调整后再次与老师探讨方案的合理性,收获良多。
下午两点大家抵达教室,在上午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确定了方案的具体背景,正式确定总体方案。之后着手准备建造模型,分析了建筑各个部件的制作方法,在展板上进行分区,确定了模型的尺寸,并初步开始了模型制作,将于下一天继续制作模型。
7月11号
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
7月12号
依旧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
7月13号
今天主要还是在制作模型,除此之外,还完成了期末答辩的ppt初稿,待明天完善
7月14号
今天完成了模型的制作,并对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探讨,完成了答辩ppt与文稿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