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程
7月6日
在开课大会之后,我们小组前往北3进行破冰活动,了解了每个人的专业,爱好,兴趣等,小组内成员相互认识,了解.之后进行了组名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组名为“v号车间”,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们小组是第五组,v为罗马数字五,有代表意义,二是v代表“vigor”,希望我们小组元气满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设计当中去。还有v代表“victory”,激励我们。我们对于创造性设计这门课只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查看任务书,逐字逐句仔细研读,明白创造性设计的任务及关键部分,增加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下午,我们小组开始了正式的工作,我们查阅关于可移动建筑的相关资料,讨论了关于可移动的方式,包括拆卸组装式,自身驱动式,动力外驱式,学习了相关建筑案例,比如生态胶囊,iohouse,opa等相关例子,从中汲取灵感。目前小组有想法,感兴趣的设计主要有两个,一是“方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在海平面构造的可组合,可移动的大型城市群。二是“城市魔方”,在人地关系紧张背景下,建立未来的特色城市。(图片来源于ai)
最后附一张小组头脑风暴图
7月7日
我们小组的设计目标确认为:基于温室效应下全球海平面升高,以至于人类不得不转移生存地点到海洋之上时,如何利用可移动建筑的设计理念来保障人类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存。
首先我们讨论到一个概念——海上城市,即一个具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城市群,我们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城市中枢,作为相对静止的参照系;而另一部分就是可移动的、供人们居住的单个房屋。这些房屋通过螺旋桨实现有序运动,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则可以自主漂浮在海面上。同时,每个房屋都有规格形状统一的连接件,它们可以与城市中枢对应的部位形成刚性连接,这样人们就可以离开房屋到地面上活动,而不用担心自己的房屋随海浪漂走了。
除去以上所述,我们同样也需要考虑,如何让房屋做到以最小的空间资源,来保证人生活起居的所有需求呢?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房屋结构,矩形部分是不可移动的部分,比如卫生间,而六边形部分则是可以绕轴转动的,搭配固定在各面的可折叠家具,即可实现在同一个空间使用不同功能的目的。
对于以上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我们的设想如下:城市中枢作为供给整个海上城市能量的源头,采用太阳能、潮汐发电、风力发电等发电方式,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若遇飓风、海啸等极端气象灾害,则有专门划分的区域负责收容可移动的单体住宅,将所有建筑并为一个整体,最后采取开启防护外壳等防御措施,以此有效避免损失。
7月8日
第三天,我们课程小组的工作围绕已选定的最优方案展开,着重进行完善、设计草图绘制、材料选择,并深入论证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方案契合人类实际需求且富有创新性。
我们继续对选定的方案进行完善,从实际使用的细节出发,思考如何让方案在操作上更便捷,功能上更全面。同时,进一步挖掘方案的创新性,思考能否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一个独特的附加功能,使其在同类方案中更具竞争力。
在完善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论证更加深入。对于重复利用,我们具体分析了方案中哪些部件在达到使用年限后,经过简单处理就能再次用于其他项目,并估算了这些部件的重复利用率。在低碳节能方面,我们详细计算了方案运行时的理论能耗,对比了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能耗差异,进而确定了最节能的运行方式,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基于完善后的方案,我们开始更细致地进行方案设计和草图绘画。针对方案中较为复杂部分,我们分步骤绘制草图,先确定大致轮廓,再逐步添加细节。在绘制过程中,我们不断结合实际需求和创新性元素进行调整。
材料选择工作也在第三天有了新的进展。我们针对方案的不同部件,筛选出几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候选材料。
7月9日
第四天,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海上漂浮社区这一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了社区的特点、建筑与海洋的联系等问题,并完成了中期展板的制作。
首先我们确定了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海上环境和“漂浮”的要求,确定了主体结构为混凝土墙体,下方设置控制沉浮的气舱。单元化舱体采用轻质铝合金为骨架,下方装配增加浮力的气囊。建筑与单元舱表面均涂有防渗耐腐蚀的涂层。力求在保证结构可靠性、安全性和节省材料间达到最佳平衡。
在与老师的交流后,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方案背景:在未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部分陆地淹没,尤其对于日韩等岛国,人地关系紧张,于是为缓解人地矛盾,探索新型居住方式,建造海上漂浮社区。而社区模式不会像家庭尺度一般单一,也不会像城市尺度一般难以建造,是最为合适的海上桃源——这也正是我们方案名称Arcadia灵感来源。
同时,我们充分思考建筑如何与海洋产生联系,除了本身漂浮的特点,我们还加入了对潮汐能和风能的利用,在建筑的水下部分开展水产养殖,发展海洋农业。对于建筑的细节部分进行完善,如伸缩医疗舱、旋转露台、可变式居住胶囊的具体表现形式。
最后,我们小组共同将设计要点绘制到展板上,并准备明天的中期展示文案。
下附讨论后合影照片和展板照片
7月10日
第五天早上进行了中期展示。我们小组将昨天制作完成的展板向老师与诸位助教进行十分钟简短的展示介绍。老师与助教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启发我们以更创新的思维完善我们的设计。老师指出我们的方案背景和立意略有不足。建筑设计针对的目标人群也不够明确。而助教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我们小组方案合理性的问题和必要性。我们认真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对方案设计进行了思考。在答辩结束后我们领取了制作模型所需的建材。
下午我们对建筑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老师与助教的提议重新完善了我们方案的设计思路,使其更加符合合理的情况,适应指定阶层的人的生活需求。之后我们结合不同建材的特性与需要,对未来建造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分工,并初步制定了模型的制作方案。
下附答辩结束后小组合影留念:
7月11日
第六天,今日的总任务是确定最终模型制作方案与开始模型的前期制作。
早上,基于昨天下午制定的初步模型制作方案和分工计划,我们小组进行了更细致的任务确认与模型制作方案。今日上午有老师与助教来进行巡查,我们向老师介绍了我们小组的模型制作方案并向老师求取了一些建议。根据老师的建议,我们考虑了海上波浪影响,并且决定详细制作三个小型建筑模型,粗略制作大社区模型。我们小组决定先分为三支队伍,各自开启了三个小型建筑模型的制作。
下午,我们继续进行上午开始的模型制作工作,将上午搭建好的木质框架结构进行卡纸包装与上色处理,进一步完善模型的制作。考虑不同建筑的功能要求,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不同的表现形式。下午各个小型建筑模型制作都基本完成,我们进一步讨论了明天的大社区模型制作与今日模型的完善工作。
下附下午我们小组制作模型时的合影留念:
7月12日
第七天总任务安排:完善三个小型建筑模型细节并优化其可变形结构,进行漂浮大社区模型的主体搭建与上色。
上午,我们小组在昨日完成的三个小型建筑模型基础上,着手进行细节完善工作,为其添置了契合功能定位的内部家具,并补充上色,让模型呈现更显完整。此外,助教与老师照例前来巡查,我们向他们介绍了目前的工作进度,并针对模型在表达可变形功能时存在的不足与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也给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下午,我们继续进行上午的完善工作,根据上午老师提出的建议,对模型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展现其可变形的核心功能。接着继续推进后续任务,进行漂浮大社区模型的制作,搭建好主体结构后并对其进行上色,此外也完成了模型展示底板的绘制。
下附下午我们小组制作模型时的合影留念:
7月13日
今天小组任务量巨大,主要是模型完善,ppt制作和效果图的渲染
上午,我们在模型组装在展板上之后,发现模型之间不够协调,效果不尽人意,为解决该问题,小组决定进行制作效果渲染图。同时,展示人负责制作ppt,其他人准备文案。文案包括文献支撑和问题解决。在这几日的交流中,老师对我们小组提出许多问题与建议,如突出海洋元素,搞懂市场定位,完善背景逻辑线等。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力争展示材料充实有力。最后,三人中午负责加工ppt,在两点前完工。
下午,小组成员对已经做好的ppt效果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对ppt效果及内容进行了修改讨论。小组同时完成了效果图,发现不尽人意,于是绝对重新制作并完善模型。这对于我们是个挑战,如何在原有模型上增添细节,让展板变得协调,内容丰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经过讨论,小组决定在模型内增加细节,在模型外,增添更多海洋元素。随后开始了模型制作。
今天是充实的一天,期待明天能够顺利完工。
7月14日
今天的工作主要包括模型制作与材料补充。
接昨天,小组为保证模型丰富协调,小组决定重新完善模型。在模型内部,我们小组增设了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装置,以及维护装置等。除此之外,由于建设场景最后选择在了近海,风浪较小,小组在展板外围增加了海岸线,其他社区等,建立场景,使整个展板更加合理充实。模型制作过程是充满曲折的,修修改改,最终完工后,我们是充满成就感的。
下午呢,展示人进行了展示前准备,以及做了答辩模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合理推测,并进行了准备解答,保证明天答辩效果。同时,小组进行了团队合作评估,对所有的贡献指数进行了排序,为后续给分提供依据。最后,小组成员认真完成了对该课程的建议与寄语,结合这十天的工作,真诚地提出了自己建议与寄语。所有材料都发给组长,由组长进行查漏补缺,打包后发给了助教。
这十天地创造性设计是有趣的,我们小组收获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