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今日全体成员在线上同浙江大学等学校召开钉钉会议,对本次设计的主题和团体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立刻开展了相关资料的检索和讨论,对海上漂浮城市结构的定位、选址和草图绘制进行了大方向的把控,初拟了第一个方案:以度假村为主题,取名为“深蓝”,将蜂巢和球体相结合,并结合卫星城的概念,草拟了一个字给自足的城镇。
7/14
1. 对昨晚收集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了讨论和分享,对漂浮城市的选址有了基本的设想。我们在查阅了资料后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定了三个地点:秘鲁的西北面海域,日本的东南面海域,中国南海。我们对这几个地点的气象,地形等自然条件因素做出了仔细的分析,权衡了这些地区的优缺点,并讨论了这三个地区的建造难度和建造费用。
2. 提出了新的漂浮城市的设想,并对可行性做出了分析评估。我们参考了鲸鱼的外形,初步草拟了另一种漂浮度假小屋的形态。这种方案和之前的漂浮城市可以一起作为整体使用,完善漂浮城市的功能性,增强了漂浮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同时这个设计能提升漂浮城市的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作为逃生舱使用。此外,还基本完成了对鲸鱼的建模工作,验证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3. 提出了新的漂浮拼接城市的设想,以纵向的水立方为单位,顶部高于海平面,可设置为农业用地,中心设为电梯,居住区域位于水立方中低层,可满足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此外,多个单位的水立方还可通过连接结构拼接为一个别墅群。这个别墅区还能兼顾种植的功能,为漂浮城市提供一定的农业支持。
7/15
今日全体成员对所有方案做了一个评选,互相结合得出了一个最优方案并进行了深入。在选址、规划、建筑、农业、防灾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文献检索和归纳。同时,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原有面积不符合预期人数要求所需面积,因此我们对城市面积进行了扩大,并重新设计了样式。为了解决农业面积有限的问题,我们采用垂直立体农业的办法,可将种植面积大幅提高。交通方面,我们采用海上海下轨道交通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节省了地面占地。绿化方面,结合了一些绿色建筑的概念图,将绿化景观尽可能做到最大。对于可能产生的地震问题,我们采用磁悬浮技术,提前预测地震并通过悬浮进行躲避。城市区划方面,我们根据风向等因素对工厂、住宅、商区、循环系统等做了合理排布。
7/16
今日我们组对于设计的岛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整合,例如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舱以及基于应急磁悬浮抗震原理(应对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
下午浙大赵老师以及助教莅临我院,我们组从经济,绿色,安全,美观等设计思路,用于应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六边形为基础的小岛组合的设计理念,简述了我们的大致模型。赵老师详细听讲了我们的建筑构思,并指出其中不合理,不经济的问题。虽然交谈时间短,但学到了很多,赵老师鼓励我们要大胆,开放,但也要有相应的依据,让投资方愿意投资我们的项目。在汇报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抓住重点,直接回答,不要拐弯抹角。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经济方面的考量,对于成本没有把握精确,以及对于每个规划区缺少具体的分成。
紧接着我们讨论解决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排练明日的中期汇报,组员们讨论激烈,积极参与,不断完善我们的模型。
7/17
今天是中期展示的日子,前一天和今天上午我们将以前的理论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以图片的形式体现在A1大小的展板上,由我们组的张轩喆同学进行报告。上午进行了多次彩排和模拟,全体成员都积极配合演练,分工明确。下午在领导前做了正式报告,并拍摄了视频和照片。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组的报告提出相关问题并给予建议,组员将这些内容记录了下来,进一步润色了我们组的方案设计。
7/18
今日小组在继续深入和解决一下结构问题的同时正式开始制作模型,我们在实际基础上等比例缩放制作模型,首先决定制作平面,这是一个数量较大且枯燥的工作,但是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交替对木条进行划线、切割和组合的工作,将平面的雏形制作了出来。期间我们遇到了先组装还是先单独完善的问题,但在商讨之后得到妥善解决。明日将继续完成模型的制作。
7/19
今天小组成员分为两个部门,一个负责实际模型的制作,另一个负责电脑模型的制作。实际模型主要以平面和下部空腔结构为主,电脑模型以上部房屋建筑为主,都是重复且枯燥的工作,但小组成员们互相配合,交替进行模型的制作。在傍晚之前完成了岛屿平面的基本制作和电脑模型的基本渲染。同时,我们也在解决一些结构和材料的问题,组员们激烈讨论,尽可能的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尽量将方案做到让所有人满意。
7/20
今日继续完善实际模型和电脑模型,同时对小岛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跟深入的思考。为了跟深入的体现城市在海上的漂浮感,我们决定将海平面以挖空的方式嵌在城市之间;同时,为了更加明确的体现内部的结构设计,我们将其中一个岛屿单独拎出来放大处理,并且制作一个剖面,将里面桁架的设计体现出来;电脑设计的同学也没有闲着,他们将道路和绿化在SU上制作出来,同时跟进了渲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