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创造型设计第12组工作进程记录

时间:2016-07-18 21:09 编辑:2016G12 点击:669次

 

 

【2016年7月18日星期一】
工作内容:
1. 小组成立,组员自我介绍,按照组员特长进行任务分工.
2. 讨论工作时间安排,前几天做构思设计,绘图,后半段时间制作模型和准备展示内容.
3. 制定第二天讨论内容:分享查找到了年代特色元素的资料,选定方案年代.
4. 各组员回去查找相关影像资料,粗略思考方案,为第二天讨论做准备.
5.材料确认
 

 


【2016年7月19日星期二】
1. 博物馆年代方案讨论:
(1) 唐代:选址西安 大雁塔为中心建筑群 多元化的历史文化特色 大明宫 隋唐大运河 色彩艳丽华美
(2) 秦代:炼丹 黑色 兵马俑 咸阳 驰道
(3) 宋代:两宋文化可以相互对比设立展馆
(4) 柔美与刚硬 立体与平面的外形设计相对

2. 经过组员的讨论投票选择采用“两宋方案”

3. 可以采用的两宋文化符号元素有:

(1) 靖康之变
(2) 曲折婉转的小路设计
(3) 园区可以布置宋代市集民俗文化元素
(4) 宋代园林风格特点的提取
(5) 水泊梁山
(6) 瓷文化
(7) 印刷术
(8) 历史文化名人诸如:苏轼,李清照,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周邦彦、晏殊、程颐书法史上的宋四家(苏,黄,米,蔡),白描大师李公麟,文与可画竹,宋徽宗创造了“瘦金体”。南宋虽只有半壁江山,仍然涌现出许多名人,李清照、辛弃疾、岳飞、朱熹,陆游、杨万里、孟巩、虞允文、宋慈等等。浙东事功学派的各家学者陈亮、叶适、吕祖谦等

4. 主体场馆设计:
初步准备采取内部旋转上升,外形用瓷器的光滑平整曲线。南北宋场馆初步计划采用方圆的外形对比。

5. 园区布置:整体占地面积约250m * 250m,两宋展馆延对角线自西北角往东南角展开,轴线两侧布置上人造水系,名人馆,茶园,陶瓷文化展示区,市集生活区

6. 布置第三天工作:场馆具体细节设计,绘制园区设计图

 

 


 【2016年7月20日星期三】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构思园区的各建筑外形结构,设计绘图。上午大家的想法主要还是受“表现宋代历史文化”这个大框架的限制,很难从中跳出来,所以每个人的思路都很狭窄,少有创新和独到的想法、亮点。
上午的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天圆地方”的理念的限制:“从两宋对比来看我们是准备用“天圆地方”的点,将两宋展馆分别做成圆和方的外形,但在具体详述时又出现了问题,就是我们的方圆外形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设计造成了限制,一些外形的设想只能以此为基础,难以去施展拳脚

2. 仿古与现代的冲突:考虑到现有的大部分历史博物馆都是采用的仿古建筑构型,我们也计划仿照宋代建筑特征去着眼,但是发现事实上现在很多的仿古建筑外形都过于“清奇”,取得了设计没有想到的很不好的效果,也就是“仿古”这个点很难用好,一旦驾驭不好就会出现诸如“XX十大最丑建筑”之类的称号,这不是我们设计想要的。此外采用现代结构设计的话又很难与宋代这个点联系,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年代特质的设计随便放在哪个年代都说的过去也就不具备针对性。

下午的时候我们果断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大开脑洞,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宋代文化灿烂,书画、话本和杂剧艺术发展繁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应用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大促进作用,因此,书籍和活字印刷这两个点用在建筑设计上的话就可以很好地与其他年代所区分开。

2. 此外,折扇在宋代兴起,这也是宋代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用折扇的点来设计建筑外形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3.作为园区辅助建筑,我们还完成了茶馆、名人馆、民俗生活区的建筑设计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1. 继续完善两宋展馆外形设计,并对北宋馆的内部功能分区做详细计划,按比例计算外形尺寸。北宋馆我们采用藏书典籍的形状进行设计,一共6层,每层建筑外形为一本本平放的书的形状,其中最高处的屋顶我们采用一本翻开的书籍形状,并且将书进行倾斜,使得屋顶形状的设计不仅只是从俯视的视角看到,也可以同时以参观游客斜向上的视角观察。宋代是一个文化灿烂,学术创新层出不穷的朝代,书籍可以反映出宋人对于文化的重视,折射“文化宋馆”这样一个概念。

2. 作为南宋馆的设计,我们将平滑的弧形面切割出各向的棱角,寓意在一个寄情山水、精致典雅的上流生活品质之下,暗藏的危机四伏,宋代的折扇代表了一种士大夫的享乐主义,而各异的棱角则代表了多舛的南宋历史命运。

3. 完成北宋馆的主体架构的模型制作

4. 安排第5天的工作:北宋馆的外墙面装饰绘画,内部功能分区的分割,安装模型内部结构;着手南宋馆的模型制作
 

 

 

 

 

【2016年7月22日星期六】
1. 制作主展馆模型的内部功能分区:目前的进度完成了1~5层的部分

2. 屋顶刻字部分基本完成

3. 附属建筑的制作,包括茶馆的主体结构,生活民俗区的主体机构制作,以及名人馆的主体结构

4. 布置明天的任务:继续完成主展馆的结构制作,另外对附属建筑进行上色完善
 

 

 

 

 

 

 

 

 【2016年7月23日星期日】

1.继续前一天未完成的模型制作部分

2.尝试配色方案,试调色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
1. 完成茶馆、名人馆、民俗生活区建筑的上色,三块建筑基本完成

2. 影像体验厅主体结构完成

3. 进行园区平面布置,建筑基本布局确定,设计主展馆位于中心位置,影像体验厅放在东北角,西北角放置名人馆,茶馆位于西南角,民俗生活区和园区入口位于东南角,其中茶馆与主展馆连接处安置一处人工湖,并延出河道至名人馆

4. 布置明天工作:完成主展馆配色,另一部分组员对园区布置进行细化
 

 

 

 

 

 

【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

1. 完成主展馆的外墙上色,屋顶活字也已上色完成

2. 制作场馆细节构件:园区大门,旗杆,博物馆刻字石块,绿树

3. 布置明天工作:搭建主展馆,往纸板上粘贴建筑,装饰园区

 

【2016年7月26日星期二】

1.进行园区布置,建筑物位置安排完毕

2.完成大门处园区的布置,门口马路、停车场已绘制好

3.开始给园区道路上色

4.园区人工湖完成设计和上色,并制作了一架浮桥

5.制作了园区栅栏

6.布置明天任务:完善园区内部细节,绿地,围栏,树木之类,计划完成模型的制作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按照我们小组之前的计划,今天应当完成模型制作过程的所有任务,我们上午一大早过去就立下了一个flag,我们几点做完几点收工回去休息,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家的潜能,大大提高了效率。再加上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各种基本工作和各种细节物件(如绿化部分要用到的树,大门,旗杆,刻博物馆名字的大石头,园区装饰用到的喷泉,雕塑等等)的准备,今天我们的工作总体来说十分的顺利,只是在主馆“封顶”时遇到了一点点的小问题:我们屋顶设计的活字印刷图案的翻开的书本的样子,为了做出分层次的感觉我们在屋顶上色时涂的颜料比较厚,再加上制作中手工上的误差,我们屋顶盖上之后漏出了很大缝隙。这在我们的方案设计和设计草图中都是没有的,主要还是手工裁纸的时候出现的误差,特别是我们主馆一共有6层,这样的的误差积累到屋顶时就显的很大,也是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吧,设计方案与实际效果是会有一定的出入的,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施工的难度。不过好在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出现误差的屋顶位置增加立柱,刚好也可以扩大主馆的空间,屋顶的书和第6层之间的空间可以作为一个休息茶餐区。

今天主要工作内容:
1. 完成主馆封顶工作,安置粘贴在展板上
2. 细节物件黏贴:湖面折桥,假山,绿树,路灯,喷泉,雕塑,旗杆,大门,刻字石头,园区栅栏
3. 草地涂色
4. 园区小路制作:采用1cm短木条间隔排列
5. 布置之后工作:准备展示PPT,检修模型(有些位置上色干了之后可能会有颜色的偏差),小组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总结反思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