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项目启动,分组并讨论
上午:
1.创造型设计课程项目正式启动,小组成员见面,成立QQ群,并推选金群浩担任组长。
2.小组成员自我介绍,小组成员各有所长。王圣,黎宝山,晏琛动手能力强,而王甘雨,金群浩,吕文鑫软件操作能力较好。
3.小组计划下午13点在西4-407带上电脑进行项目的熟悉和资料查找工作。
下午:
1.13点在西4-407小组成员集合完毕。
2.小组成员进一步熟悉项目要求和日程安排,绘制工作分配表。
3.小组工作时间商讨和安排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初步方案
早上:组员对于昨天剩下的两种主场馆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L黎宝山同学的设计思路是一艘船航行在水域上的样子,船为建筑的主体形式,水域用水滴的形状表示,(主视图与俯视图见下),
分管可以做成水滴形状。船身上扬。王甘雨同学的设计思路是一个月牙形状的船头航行在水域上,船面倾斜。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我们决定汇集两者的优点,主要采用王甘雨同学的设计方案,并进行适当修改,以这个形式作为我们的主体建筑。
下午,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要设计进行了分工作业,王甘雨主要负责主建筑设计;王圣主要是总体园区设计;晏琛主要负责选址,吕文鑫负责博物馆要素的收集,宝山和群浩负责明代其他特点的收集,为其他局部设计提供思路。
晚上我们进行了整体建筑的考虑,我们大致考虑出了整个主体建筑的大致样子,以及部分的细部构造,王甘雨同学用SU软件表现出了主体建筑的大致样子。为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构造,我们决定明天去杭州博物馆考察一下,方便我们之后的作业。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实地考察 完善设计方案
上午﹙8:30-12:30﹚
为了更好的了解博物馆展区、藏品库区、行政办公区以及各公共设施的分布,进一步确定我们所要设计的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和功能分区,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我们小组对位于武林广场的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化馆、浙江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我们注意到了以往参观常常忽略的细节,并根据博物馆内展出的建筑平面图和实际构造,学习到了许多设计博物馆建筑的经验。
下午﹙15:00-17:00﹚
小组各成员整理实地考察的资料并汇总,调整设计方案中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和整个园区的占地面积。
晚上﹙18:00-21:30﹚
针对选定的船型建筑群的方案,确定各建筑的设计数据,并进一步对各建筑结构和功能分区进行细化。具体分工如下:
1.王圣、黎宝山:根据确定的主体建筑的大小及各层的面积,规划各功能区的分布。
2.金群浩、晏琛:根据已有方案,最终确定副馆的结构形状和设计数据,对园区内部的绿化进行初步规划。
3.王甘雨:利用SU对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完成整个博物馆园区的建筑的建模工作。
4.吕文鑫:利用CAD表现各建筑物的三视图,方便之后的工作。
由此,我们对明代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明天我们将进行模型的制作。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部分模型制作,室内设计
上午﹙8:30-12:30﹚
经过之前的构思和CAD作图,我们组认为模型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充分,开始制作模型,其中黎宝山、王圣、吕文鑫三人负责主体建筑模型制作,晏琛负责花坛制作,王甘雨负责3D建模,金群浩继续设计建筑群尾部建筑。
下午﹙15:00-17:00﹚
根据指导老师的考察和建议,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些调整。我们认为,模型制作不要急于求成,应当把室内设计充分完善,查漏补缺,充分考虑人流组织、门窗布置、楼梯、电梯安放位置以及每层的展厅布置,再开始正式模型制作,提高模型组装效率。同时老师提出,我们建筑群尾部的所谓“书”型建筑与建筑整体流线型的布局有冲突,我们决定采取备用方案。
晚上﹙18:00-21:30﹚
晏琛继续制作并完成模型,黎宝山、王圣、吕文鑫继续推进主体建筑室内设计工作,王甘雨3D建模,金群浩完善“书”型建筑备用方案
【2016年7月23日 第六天 星期六】主体模型制作,功能分区设计
由于早上8.30到11.30西四教室停电,于是我们组吕文鑫、黎宝山、王圣负责画主场馆每层的CAD图,晏琛、王甘雨、金群浩负责分场馆设计,决定下午一点在教室继续模型制作。
下午﹙13:00-17:00﹚
下午吕文鑫、王圣、黎宝山负责主场馆的每层功能分区的设计制作。按照昨天晚上以及今天早上完善的场馆设计方案进行主场馆二层、三层、四层的功能分区制作,王甘雨、金群浩、晏琛继续书形建筑的设计以及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模型的设计细节,并在完善设计的基础上使得设计更符合博物馆实际情况。
晚上﹙18:00-21:30﹚
黎宝山、王圣、吕文鑫制作主场馆一层功能分区设计,王甘雨、金群浩、晏琛负责分场馆设计,完善紫砂壶、罗盘的设计细节。并且六个成员分别设计一个展厅的主题展品,并对主题展品进行上色等。
【2016年7月24日 第七天 星期日】主建筑倾斜曲面制作,副建筑成型
上午(8:30-11:30)
上午8:30,小组成员准时在西4-407集合。上午的主要工作是内部四层平面的分区上色,这部分工作主要由王甘雨、吕文鑫完成。黎宝山和晏琛开始制作一些桌椅、树木等丰富模型的造型。王圣根据王甘雨提供的数据完成了书画走廊的部分制作工作,金群浩负责副建筑流线型屋顶以及外墙的制作。
下午(14:00-17:00)
下午14点,小组成员们不畏夏日的炎热,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了407教室。在我们前两天的工作中,由于倾斜曲面制作有难度,我们选择逐层搭建,最后设计曲面的方法。在今天下午,王甘雨和吕文鑫已经接近完成内部上色的工作。黎宝山、王圣肩负起了设计方案并且制作倾斜曲线的艰巨任务,经过一个下午的方案设计和讨论,终于将倾斜曲面制作成功,使得我们的主建筑有了一个大致的外形。在他们两人工作的过程中,其余人也继续上午的工作,晏琛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中心花坛的上色。
晚上(18:00-21:00)
下午18点,经过下午小组成员的辛勤劳动,主建筑的造型已经完成了大半。晚上,小组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中间书画走廊和副建筑上来。王圣完成了上午书画走廊的外形制作。由于副建筑的外墙已经制作完成,需要考虑流线型屋顶的制作,考虑到硬纸板制作副建筑屋顶的局限性,王甘雨,金群浩和王圣重新了设计副建筑的屋顶,王圣用木条完成屋顶的制作工作。王甘雨和吕文鑫继续对主建筑内部进行色彩装饰和小模型的制作。晏琛和黎宝山负责树木的制作和上色工作。
经过周末两天小组成员的辛勤工作,我们小组的模型已经有了一个雏形。教室的闷热和持续的工作让组员们有些疲惫。小组成员在完成了手头的工作以后,决定在9点回去休息。在离开教室之前,我们将桌子和地面上的垃圾和碎屑都清理干净,保持制作环境的干净整洁。
明天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1.设计主建筑外墙的造型装饰和色彩,并完成上色。
2.将制作的罗盘模型安装在上层平面上。
3.完成书画走廊的搭建
4.完成副建筑的上色
5.规划和设计建筑园区的布局
【2016年7月25日 第八天 星期一】建筑外形搭接与上色
上午(8:30-11:30):
上午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了一些细节的处理与完善,主要工作与分工如下:
1.主展厅外墙上色(王甘雨)
2.建筑外窗与楼梯(黎宝山)
3.罗盘位置设定(王圣)
4.副建筑色调设计与上色(晏琛,金群浩)
5.装饰小物件制作(吕文鑫)
下午(15:00-17:30):
下午主要完成了建筑上色和园区规划等工作,主要分工如下:
1.罗盘安装与上色(王圣,晏琛)
2.长廊上色(金群浩)
3.整体园区规划初步(黎宝山)
4.小亭子模型制作(王甘雨,吕文鑫)
1.副建筑外形装饰(王甘雨)
2.园区规划方案设定(黎宝山,吕文鑫)
3.大门石碑(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