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创造性设计第3组工作进程记录

时间:2016-07-19 10:10 作者:金群浩 编辑:2016G03 点击:1075次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项目启动,分组并讨论

上午:

1.创造型设计课程项目正式启动,小组成员见面,成立QQ群,并推选金群浩担任组长。

2.小组成员自我介绍,小组成员各有所长。王圣,黎宝山,晏琛动手能力强,而王甘雨,金群浩,吕文鑫软件操作能力较好。

3.小组计划下午13点在西4-407带上电脑进行项目的熟悉和资料查找工作。

下午:

1.13点在西4-407小组成员集合完毕。

2.小组成员进一步熟悉项目要求和日程安排,绘制工作分配表。

3.小组工作时间商讨和安排

4.小组分工查找资料。
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以三国、汉、明清、唐、宋、元六个朝代为目标,分析各年代的年代特色,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案。任务分配为:三国-黎宝山,汉-晏琛,明清-吕文鑫,唐-金群浩,宋-王甘雨,元-王圣
 
下午:
经过3个小时的资料搜集讨论,各成员交换想法
方案一:王圣同学提出,在建筑的造型上可以跳出传统造型,选取该朝代的热点事件或者典故,在细节上体现该朝代的建筑特点。明代的福建泉州是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地点。
方案二:黎宝山同学提出,参考三国时期三足鼎立设计建筑,设置三个分馆,或者把战役作为分馆。
方案三:晏琛同学提出,汉朝的“汉”字化用成建筑的形式。
此外,还有太极八卦、赤壁之战、宋朝的瓷器等等想法。最后,我们小组总结了各个方案优势和劣势,决定将明朝和三国作为主要的选择朝代,从而确定工作重心,为明天工作定下基础。
 
总结:通过第一天的头脑风暴,大家对课题的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这个课题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有数不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符号,如何将这些富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内容丰富我们的设计,是我们面临的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运用集体的智慧探索和发现。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初步方案

上午(8:30-11:30)
 
1.       各组员继续发散性地对各朝代历史进行查询资料和建筑设计构思;
2.       一个小时后的汇报讨论中发现继续如此进行只是原地踏步,于是一致决定在昨天成果的基础上以明朝和三国为主攻点进一步构思;其中晏琛、王甘雨和王圣负责,吕文鑫、金群浩和黎宝山负责三国;
3.       经晏琛提议,小组决定先择其已有方案之一进行深入完善设计再考虑备选方案,并确定以王圣提出的瞭望塔+船型建筑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方案为暂定方案;
4.       针对明朝搜集资料;晏琛负责明朝船型及选址信息,王甘雨和王圣负责现代船型的搜集构思,吕文鑫、金群浩和黎宝山负责明代风俗特色及郑和下西洋等相关资料的查询。
 
 
下午
确定基本思路,主建筑为船型建筑,并分配任务:每人完成一个建筑外形方案的设定,晚上做方案汇报展示。由于创设室的突然断电,在助教的建议下小组组员各自安排地点完成下午的工作。
 
晚上(18:00-21:40)
主要工作为组员对船型建筑设计的汇报展示和方案讨论
各方案如下:
a)         金群浩:主建筑分为上下两个主体,下部为棱台,上部为两棱锥分立两端形成“船头”和“船尾”,整体从前方看形成“大”字的轮廓;除此,上部可横船向设立两柱加以透明顶盖使之从上看形成“明”字,并且增大了可利用空间。整体建筑以现代建筑的线条美刻画出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的历史特点,并在局部形成“大明”二字。
 
b)         王圣:主要观点为只取船的部分构件营造出群船渡海的视觉动态效果。建筑群由高塔(观光台)+条状建筑组成,其中条状建筑围成“月”字的外围,之间增设两道走廊或阶梯并在此设计多个船帆装布置使人站在前方的观光台上能看到群船共济之势。值得一提的是条状建筑为偏于现代化的设计和上色,船帆担任着体现历史文化浓厚色彩的任务,这两者之间通过色调等方面的设计体现。
经组内讨论做出的完善或结论:主体建筑改为盘旋上升的条状建筑;用“明”的抽象化形象从内部分割船型建筑,作为游客的参观主路径,使人在三楼的终点处后头可见“明”。
 
c)         王甘雨:主馆形似月牙状倒于水中上部设有罗盘状观光平台,作为“船头”;副馆为类似方形建筑立于主馆对侧与之相呼应形成“船尾”;在这两者之间有大片空地考虑设置绿化景观,可建亭或人工服务台。整体的建筑布局关于纵轴对称,传承中华建筑的特色风格。
 
经组内讨论做出的完善或结论:侧面设长廊连接主副展馆并巧妙运用水做平面设计,以此来完善主副馆关联性不强的弊端;中部的一块圆形区域拔高成观景台,并形成桅杆的形象。
d)         晏琛:主要三个想法:一是沿用初始方案的观景台并用景泰蓝饰之,船型建筑按郑和宝船的形式。(偏于古典) 二是不用观景台,直接现代船型建筑立于水中。三是船旁设水潭或喷泉与船型建筑一起形成“明”。
e)         吕文鑫:主题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方正的建筑(各面为平面)形似船的轮廓,在上层分设两栋建筑构成“日”的格局;另一个为现代化的船型建筑(侧面为曲面),并通过上层设计呈现出“月”的格局。由此形成“明”字样式。
f)          黎宝山:主要想法是“船头”上扬斜立于流线形外形的建筑上,营造出“乘风破浪”之势。上部为洁白的现代化船型建筑作倾斜上扬状,下部为海蓝的壳膜流线型建筑寓意为水,形似平躺的水滴;其中后者环于上部建筑悬空的下部。水珠形建筑在“船头”处最高,“船尾”处高度为零。并可在旁设置水珠状附属建筑。
 
总结:经详细的讨论,组内初选c和f两方案。并做了初步的改善型讨论,比如c方案中的副馆引入典书状外形的设置以增加更多的朝代元素;f方案中的白色船形建筑可以不必追求船的外形,取其船寓意做现代建筑即可。整体来说,今天的工作更加具体地拿出了各种方案,并在建筑外形上有了初步的确定。
2016720 星期三】设计总场馆

早上:组员对于昨天剩下的两种主场馆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L黎宝山同学的设计思路是一艘船航行在水域上的样子,船为建筑的主体形式,水域用水滴的形状表示,(主视图与俯视图见下),

分管可以做成水滴形状。船身上扬。王甘雨同学的设计思路是一个月牙形状的船头航行在水域上,船面倾斜。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我们决定汇集两者的优点,主要采用王甘雨同学的设计方案,并进行适当修改,以这个形式作为我们的主体建筑。

下午,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要设计进行了分工作业,王甘雨主要负责主建筑设计;王圣主要是总体园区设计;晏琛主要负责选址,吕文鑫负责博物馆要素的收集,宝山和群浩负责明代其他特点的收集,为其他局部设计提供思路。

晚上我们进行了整体建筑的考虑,我们大致考虑出了整个主体建筑的大致样子,以及部分的细部构造,王甘雨同学用SU软件表现出了主体建筑的大致样子。为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构造,我们决定明天去杭州博物馆考察一下,方便我们之后的作业。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实地考察 完善设计方案

 上午﹙8:30-12:30﹚

 为了更好的了解博物馆展区、藏品库区、行政办公区以及各公共设施的分布,进一步确定我们所要设计的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和功能分区,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我们小组对位于武林广场的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化馆、浙江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我们注意到了以往参观常常忽略的细节,并根据博物馆内展出的建筑平面图和实际构造,学习到了许多设计博物馆建筑的经验。

 

  下午﹙15:00-17:00﹚

  小组各成员整理实地考察的资料并汇总,调整设计方案中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和整个园区的占地面积。

 

  晚上﹙18:00-21:30﹚

  针对选定的船型建筑群的方案,确定各建筑的设计数据,并进一步对各建筑结构和功能分区进行细化。具体分工如下:

  1.王圣、黎宝山:根据确定的主体建筑的大小及各层的面积,规划各功能区的分布。

  2.金群浩、晏琛:根据已有方案,最终确定副馆的结构形状和设计数据,对园区内部的绿化进行初步规划。

  3.王甘雨:利用SU对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完成整个博物馆园区的建筑的建模工作。

  4.吕文鑫:利用CAD表现各建筑物的三视图,方便之后的工作。

  由此,我们对明代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明天我们将进行模型的制作。

 

2016722日 星期五】部分模型制作,室内设计

 

 上午﹙830-1230

 

经过之前的构思和CAD作图,我们组认为模型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充分,开始制作模型,其中黎宝山、王圣、吕文鑫三人负责主体建筑模型制作,晏琛负责花坛制作,王甘雨负责3D建模,金群浩继续设计建筑群尾部建筑。

 

下午﹙1500-1700

 

  根据指导老师的考察和建议,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些调整。我们认为,模型制作不要急于求成,应当把室内设计充分完善,查漏补缺,充分考虑人流组织、门窗布置、楼梯、电梯安放位置以及每层的展厅布置,再开始正式模型制作,提高模型组装效率。同时老师提出,我们建筑群尾部的所谓“书”型建筑与建筑整体流线型的布局有冲突,我们决定采取备用方案。

 

  晚上﹙1800-2130

 

晏琛继续制作并完成模型,黎宝山、王圣、吕文鑫继续推进主体建筑室内设计工作,王甘雨3D建模,金群浩完善“书”型建筑备用方案

 

2016723日 第六天 星期六】主体模型制作,功能分区设计

 由于早上8.30到11.30西四教室停电,于是我们组吕文鑫、黎宝山、王圣负责画主场馆每层的CAD图,晏琛、王甘雨、金群浩负责分场馆设计,决定下午一点在教室继续模型制作。

下午﹙1300-1700 

  下午吕文鑫、王圣、黎宝山负责主场馆的每层功能分区的设计制作。按照昨天晚上以及今天早上完善的场馆设计方案进行主场馆二层、三层、四层的功能分区制作,王甘雨、金群浩、晏琛继续书形建筑的设计以及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模型的设计细节,并在完善设计的基础上使得设计更符合博物馆实际情况。

 

  晚上﹙1800-2130

 黎宝山、王圣、吕文鑫制作主场馆一层功能分区设计,王甘雨、金群浩、晏琛负责分场馆设计,完善紫砂壶、罗盘的设计细节。并且六个成员分别设计一个展厅的主题展品,并对主题展品进行上色等。

 2016724日 第七天 星期日】主建筑倾斜曲面制作,副建筑成型

上午(8:30-11:30)

   上午8:30,小组成员准时在西4-407集合。上午的主要工作是内部四层平面的分区上色,这部分工作主要由王甘雨、吕文鑫完成。黎宝山和晏琛开始制作一些桌椅、树木等丰富模型的造型。王圣根据王甘雨提供的数据完成了书画走廊的部分制作工作,金群浩负责副建筑流线型屋顶以及外墙的制作。

下午(14:00-17:00)

    下午14点,小组成员们不畏夏日的炎热,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了407教室。在我们前两天的工作中,由于倾斜曲面制作有难度,我们选择逐层搭建,最后设计曲面的方法。在今天下午,王甘雨和吕文鑫已经接近完成内部上色的工作。黎宝山、王圣肩负起了设计方案并且制作倾斜曲线的艰巨任务,经过一个下午的方案设计和讨论,终于将倾斜曲面制作成功,使得我们的主建筑有了一个大致的外形。在他们两人工作的过程中,其余人也继续上午的工作,晏琛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中心花坛的上色。

晚上(18:00-21:00)

    下午18点,经过下午小组成员的辛勤劳动,主建筑的造型已经完成了大半。晚上,小组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中间书画走廊和副建筑上来。王圣完成了上午书画走廊的外形制作。由于副建筑的外墙已经制作完成,需要考虑流线型屋顶的制作,考虑到硬纸板制作副建筑屋顶的局限性,王甘雨,金群浩和王圣重新了设计副建筑的屋顶,王圣用木条完成屋顶的制作工作。王甘雨和吕文鑫继续对主建筑内部进行色彩装饰和小模型的制作。晏琛和黎宝山负责树木的制作和上色工作。

 

 

        经过周末两天小组成员的辛勤工作,我们小组的模型已经有了一个雏形。教室的闷热和持续的工作让组员们有些疲惫。小组成员在完成了手头的工作以后,决定在9点回去休息。在离开教室之前,我们将桌子和地面上的垃圾和碎屑都清理干净,保持制作环境的干净整洁。

明天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1.设计主建筑外墙的造型装饰和色彩,并完成上色。

2.将制作的罗盘模型安装在上层平面上。

3.完成书画走廊的搭建

4.完成副建筑的上色

5.规划和设计建筑园区的布局

 

【2016年7月25日 第八天 星期一】建筑外形搭接与上色

上午(8:30-11:30):

上午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了一些细节的处理与完善,主要工作与分工如下:
1.主展厅外墙上色(王甘雨)
2.建筑外窗与楼梯(黎宝山)
3.罗盘位置设定(王圣)
4.副建筑色调设计与上色(晏琛,金群浩)
5.装饰小物件制作(吕文鑫)


下午(15:00-17:30):


下午主要完成了建筑上色和园区规划等工作,主要分工如下:

1.罗盘安装与上色(王圣,晏琛)
2.长廊上色(金群浩)
3.整体园区规划初步(黎宝山)
4.小亭子模型制作(王甘雨,吕文鑫)

晚上(18:30-21:20):
 
晚上我们的主要工作为园区的部分规划规划和落实并进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主要分工如下:

1.副建筑外形装饰(王甘雨)
2.园区规划方案设定(黎宝山,吕文鑫)
3.大门石碑(王圣)
4.部分园区落实与上色(全员合作)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建筑拼接及最后工作
今天对园区进行了最后的组装工作,并对整体园区进行上色等工作。 
早上 9::00到11:30
园区大门制作-王圣
主建筑大门制作-宝山&金群浩
整体园区上色-全体成员
下午3点到5点&晚上6点到9点
完成的事项有
主建筑-长廊-主建筑和副建筑大门的组装-王圣,黎宝山。
整体园区上色-全体成员。
整体建筑终于差不多完工了,我们准备休息半天,然后一起完成最后的ppt制作。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活动总结及展示材料的整理
  模型制作完成后,我们开始对活动要求上交的总结材料进行整理,并着手展示环节PPT及视频的制作。
  任务具体分工如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PPT和视频的制作已初具雏形,明天我们将对展示所需的材料和成品进行进一步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