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创造性设计第5组工作进程记录

时间:2017-07-14 21:09 编辑:czxsj2017team5 点击:876次

2017.7/14第一天

    今天是创造性设计开课的第一天,在听了老师的开课大会后,我们小组在西四-407进行了第一次见面,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来自同济大学的朋友,他们分别是蓝海东(同济大学)、唐归、毛宇珏、甘晓辉、孟友磊、胡涵,很高兴要和大家一起度过这10天难忘的日子。

在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大家推举唐归为组长,接着集中分析讨论了今年的课题,进行了大胆的遐想,都说出了自己脑海中的未来建筑,虽然有些显得不可思议,但又让人觉得无限美好,似乎未来确实有实现的可能。下午大家都进行了相关的资料查询,按照任务安排,我们要事先在雄安新区选定一个合适的区域,来建造一个适合该地区的功能区。对此,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轮流发言,各抒己见:甘晓辉同学建议建一个未来社区,其他成员均考虑建设在安新县建设一个科技园区,具体位置基本上确定在华润大学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这样可以利用好当地的科技、人才资源,有利于整个科技园区的长远发展。

经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基本上选定了拟建的功能分区及地址,但也不否定个别方案,而是将之作为备用方案。晚上大家回去查阅资料,为明天的概念设计作准备,希望明天一切进展顺利!

 

2017.7/15第二天

今天的任务是从昨天的工作中形成位置选取的基本要求和设想,分析各区域的利弊,思考拟建的未来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用材及可能的设计方法,注意设想的广度,考虑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然后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2到3个方案进行实施。要考虑未来建筑的功能和创新,同时还要考虑独特性和原创性。
上午,我们小组在昨天选址的基础上面,进行了关于科技园标志建筑和平面功能分区的讨论,大家都将自己在昨天晚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了共享,并向大家阐述自己比较喜欢的标志建筑。
孟友磊同学首先讲的是自己对标志建筑物的探讨,他选择了三种比较喜欢的建筑物形式向大家展示;毛宇珏同学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做完查阅的一些资料,其中包括很多新颖、未来的建筑造型,其中有一种蜂巢仿生造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都觉得这种造型很好,于是大家针对这种造型进行了园区的平面布置,大概定下了园区的交通路线、功能分区以及标志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所用建筑材料,以及将使用的一些节能措施,第一套“蜂巢科技园”方案大致确定了下来。
下午,我们打算进行两个方向的探讨设计,一套是上午讨论的高新技术科技园,一套是建一座现代化的未来智慧社区,分工合作大致如下:
l 科技园区:唐归、胡涵、蓝海东
2 绿色社区:毛宇珏、甘晓辉、孟友磊
下午我们在上午和中午进行了资料查询后,进行了轮流发言,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方案:
胡涵同学对上午讨论的“蜂巢科技园”造型进行了完善,确定了园区主要建筑(办公大楼、对外交流及展览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区)的基本造型;唐归同学提出了一种“芦苇科技园”的方案,给出了主体建筑物及基本平面功能分区分布;蓝海东同学结合蜂巢造型,提出了一个六边形建筑的设计理念,非常适合用于科技园方案中的对外交流及展览中心。
另一方向设计组的三位同学也利用一个中午的时间,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提出了自己关于未来智慧社区的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了基本布局和主题标志建筑的造型,但由于时间匆忙,该方案还需要三位同学进一步的设计思考。
总的来说,今天大概确定了三套基本方案:
l “蜂巢科技园”
2 “芦苇科技园”
3 “未来绿色智慧社区”
三套方案都基本上确定了平面布局和主题建筑物的造型,不过方案都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的设计完善,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得,希望明天大家都能够完善自己的方案,并进行讨论,确定出一套主体方案。
 
2017.7/16 第三天
第三天
任务安排:
确定位置的选择,以及未来建筑的设计类型,进行记录
进一步查阅的未来建筑相关资料以及一些工程先例等来帮助进一步的设计方案选择
对入选的2~3个方案继续讨论,选择最好的方案,要求体现未来特色
完成前期研究,选择所需的材料来完成设计方案
将今日完成的工作记录到学员记录中
记录小组各成员工作,填写至作分配表
 
上午,我们在昨天的基础上面,对三种方案进行了展示讨论分析。胡涵同学首先对“蜂巢科技园”进行了展示,相比于昨天,今天的设计更加合理完善,标志性建筑物及主体建筑物都有了自己的创新元素。唐归同学对“芦苇科技园也进行了展示”,对主体建筑物及标志建筑物进行了完善,同时加入了地下花园这一设想。“未来绿色智慧社区”方案组经过仔细思考,决定放弃了该方案,但是却想出了一种新的“CPU科技园”方案,毛玉珏同学、孟友磊同学、胡涵同学、蓝海东同学都对这一方案比较感兴趣,但是唐归同学、甘晓辉同学均认为该方案设计深度不行,很多因素都没有考虑进去,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而且做出来之后展示效果不一定好。经过讨论,毛玉珏同学、孟友磊同学决定利用中午的时间对该方案进行完善,增加该方案的可行性,最终方案确定放在下午2点。
 
下午,孟友磊同学对中午的设计成果进行了展示,设计到内部功能分区、主体建筑造型、外部环境等方面。相比于上午的只有一张CPU图片,下午的展示深入了很多,可行性有了提升。之后大家对他的展示进行了提问,孟友磊同学对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投票进行了表决,其中毛玉珏同学、甘晓辉同学、孟友磊同学、胡涵同学、蓝海东同学均认为“CPU科技园”可行,唐归同学对该建筑的展示效果存疑,保留意见。
 
下午2:48,第五组的主体方案确定为“CPU科技园”方案。
 
下一步进行展板的制作,准备18号的中期答辩。胡涵同学准备选址部分、孟友磊同学负责主要答辩内容,唐归、甘晓辉、蓝海东同学负责展板的制作,毛玉珏同学建模和方案的细化。明天的工作主要为展板的制作,为中期答辩做准备。
 
   2017.7/17  第四天
制作展板,准备中期展示。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为明天的中期展示做准备,分工如下:孟友磊同学上台展示及相关资料准备、毛宇珏同学建模、胡涵同学准备选址部分讲稿、唐归同学、甘晓辉同学、蓝海东同学负责展板制作部分。
上午大家对昨天下午确定的方案进行了完善,同时进行了展板的初步制作,初步打算展板从选址、火花、理念、方案四个部分向大家进行展示,并在展板上面进行了相关分区。
中午老师来教室进行了指导,指出了方案主题建筑存在着里面效果不好、容积率差、概念与功能结合差等问题。
下午两点,小组成员到齐,毛宇珏同学和唐归同学将中午老师指出的一些问题告知了其他组员,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们承认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最后决定按原来的方案进行展示。我们决定根据明天展示过程中老师的具体建议进行相关的方案修改和完善。之后大家一起进行了展板的制作。最后孟友磊同学现场模拟了展示流程,大家对他的演讲提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希望他可以在明天的展示过程中注意。
2017.7.18 第五天

 

第5天:中期答辩
制作中期答辩的展板,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
日程:
上午8:30,组员到齐,孟友磊同学为中期展示做演示。
上午9:00,小组为中期展示做最后的准备。
上午9:55,中期展示
赵羽习老师建议:
1.   主体建筑周边若要模仿cpu线路建造很多条路线可能不是很现实
2.   选址部分讲的不够全局,应从更大的区域逐步缩放到小的区域进行展示
3.   资料来自“十二五”,可能不是最新的资料文件,“十三五”更加强调装配式和绿色
4.   主体理念关注的太多,科技和绿色是矛盾的,可以只强调一个方面
5.   科技可能不是一个核心(理念问题)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在下午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大概确定了下面这些措施和方法:
1.   建筑四角设计空中快速通道、地面设无轨电车交通,可解决第一个问题
2.   我们坚持科技与绿色融合,在中心设置中央花园,主体建筑顶部设计绿色晶体格子
3.   决定加强建筑立面效果和建筑的未来科技感,在空中设悬浮装置,采用的是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设计方案中的某一种方案的屋盖设计,利用一个充满氦气的椭球来实现这一设想。同时考虑到稳定性问题,决定在椭球上加入自动调节装置,地面设计可伸缩的机械爪,来实现悬浮体的升降和调节。
4.   确定了主体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尺寸,为模型制作做准备。5+4*5+5=30m,200*200=40000m2,,30+30+80+30+30=200m
 
下午4:00,开始进行模型制作,大致方案是先建造主体建筑的框架,再进行中央花园和外部交通线路的设计和制作。今天的工作是将主体建筑的框架做好。
(1)我们的主体建筑的尺寸是200*200m,为了同时展示主体建筑和其外部的交通路线,我们将两片硬纸板进行了拼接,但考虑到模型的搬运问题,我们对主题建筑下部硬纸板部分进行了加强。
(2)接着我们讨论了模型比例的问题。平面比例我们打算采用1:400的比例,而为了展示建筑物内部的具体功能布置,我们高度比例尺有所调整,大概调整为每层楼模型高度为2cm,这样既可以维持我们建筑扁平的效果,又可以向大家展示主体建筑内部功能布置。
(3)关于主体框架的制作,我们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决定先一层一层的建造,但层与层之间不进行固定,这样方便后面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制作,这体现了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晚上9:00,主体建筑模型框架基本搭好,基本上满足预期效果。
明天的工作是对内部休闲娱乐区和中央花园的设计制作,预期经过明天的工作,主体建筑除了内部功能分区外的部分基本做好。
今天我们小组十分感谢早上五点半起床准备中期展示的孟友磊同学和昨天晚上一直建模到八点半才离开教室的毛宇珏同学,同时也感谢其他组员为中期展示作出的努力和付出,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收获理想的结果。
2017.7/19 第六天
 
今天任务是建筑模型的制作和方案的细化。
在昨天主体建筑物框架搭好的情况下,今天大家的目标就是完成主体建筑物的内部功能细化。
一、首先,我们讨论了主体建筑物的垂直交通布置方式。结果大致如下:
(1)         我们在建筑物四个角布置了四部电梯,电梯井放置在建筑物内部,采用透明玻璃,这样在电梯提升的时候,电梯里的人可以透过玻璃观察中央花园的景色。
(2)         考虑到建筑物的正大门有较大的人流量,所以在正门所在位置,靠建筑外侧设置了一部电梯,与其他四部电梯一样,也采用玻璃的材质,这样乘坐电梯的人员可以在电梯里观看这个园区正面的布局。
(3)         在布置了电梯这个通往三四层的主要交通方式后,我们又在在四部电梯的周边及除正门所在边之外的三边中点布置了楼梯,电梯周围的楼梯供电梯出现故障时使用,而边中点的楼梯主要为工作人员往中央花园休息时使用,这也有利于建筑物的防火安全。由于考虑到正门有外来人员的参观,而中央花园的设计主要为了内部工作人员的休息,所以正门所在处没有设置楼梯。
 
这样下来,整栋建筑物的垂直交通由五部电梯和七部楼梯承担。其中电梯主要为3、4层楼的工作人员使用,而楼梯主要为在2层的工作人员服务。毛宇珏同学制作了4部电梯,唐归同学负责整栋建筑物28个楼梯段的制作。甘晓辉同学和毛宇珏同学为这些部件上了颜色,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二、然后我们又讨论了建筑物一楼的平面出入口布置。方案大致如下:
(1)     建筑物的大门在南面墙上,在中间电梯井两侧各设置一个旋转门
(2)     建筑物的次大门设置在北面墙体上
(3)     建筑物的东西两面不设置主要的出入口
(4)     除南面墙体,其余三面墙体各在内墙开一同向内部中央花园的门
(5)     建筑物的四角为人流的疏散处,均向外部设置两个门
 
一楼平面出入口的设置全面地考虑了人流走向,并综合考虑了园区的整体规划。蓝海东同学承担了正门两个旋转门的制作任务。
 
三、接着,我们考虑了主体建筑物上方悬浮物的制作。毛宇珏同学制作了空中悬浮物和机械爪,并为之上色,色调定为蓝色,象征着科技。最后的展示效果达到预期水平,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建筑物的科技感、未来感。
 
四、我们还讨论了建筑物外墙的装饰物,这一部分主要有胡涵来负责制作,甘晓辉同学也为该装饰物上了色,色调为金属铜的金黄色。
 
五、最后唐归同学和胡涵同学进行了主体建筑物以外的仓库制作,其形状主要为长方形和圆筒形,类似于芯片中的电阻原件,符合园区的整体规划设计。
明天的任务主要是建筑物内部中央花园的设计制作和主题建筑物外围的线路设计。预期经过明天的工作,模型雏形基本可以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园区的景观设计以及其他部位的细部设计。
2017.7/20 第七天
 
 
今天的任务依然是模型的制作,总体进度比较缓慢,因为遇到了设计方面的问题。今天大家都很累,感觉明天是不可能完成我们的模型制作了,可能还需要两天的制作时间。

今天大致的工作:

唐归:园区外部道路规划设计

毛宇珏:阳光房制作

孟友磊、蓝海东:车辆、树木制作

 
 
2017.7/21 第八天 
模型制作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
上午唐归、蓝海东、甘晓辉同学完成了主体建筑的整饰;胡涵同学完成了建筑屋顶的装饰,因眼中不慎滴入502胶水而请假就医;孟友磊、毛宇珏同学完成了可旋转公寓楼的制作。
下午唐归、毛宇珏、蓝海东同学共同完成了主体建筑中央绿地以及四周交通线路的规划和布景;孟友磊同学对悬浮球进行外观的修改和完善。
这两天大家为了模型的制作都比较累,所以记录比较简单,但最终的结果是最重要的,相信大家的努力是值得的。
2017.7/22 第九天
 
今天是模型制作的最后一天,我们小组的模型还有一部分的外部道路景观还没有进行设计制作。今天也必须准备明天的最终展示。
上午,毛宇珏同学、孟友磊同学、甘晓辉同学、蓝海东同学完成了最后的模型制作。胡涵同学完成了中央花园上方悬浮装置的制作。唐归同学准备最终展示思路和讲稿。
下午小组成员整理了桌面,完成了模型的最后制作。之后小组成员进行了拍照合影,一起讨论了展示思路。
最终成果大致分工如下:
l 唐归展示、写团队工作评价与总结
l 毛宇珏同学制作ppt
l 蓝海东整理组员对该课程建议
2017、7/23 第十天
今天是创造性设计课程的最后一天。
上午毛宇珏同学修改完善了最终展示PPT,唐归同学准备下午一点的最终展示,甘晓辉同学写团队工作评价与总结。
下午,我们小组抽中了第六个也就是最后一个进行展示。最终唐归同学获得了最佳展示奖,我们小组获得了最佳小组奖,大家都很高兴。展示后大家进行了聚餐。
回过头来看看这10天,从第一天的团队组建到今天的展示,我们小组六位成员一起合作,一起努力,最终完成了一个满意的成果。期间我们小组经常会进行激烈的讨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的设计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模型只有一个,所以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每次争吵后,大家都能静下心来,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又会一起有说有笑,之间的友情反而更加深厚了,我想这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过程吧。
最后还是特别感谢老师、助教们,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和帮助,最需要感谢的还是各位辛勤付出的组员们,同时也要感谢自己,感谢我们这几天的努力,努力总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