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今天是创造性设计课程的第一天。早上在简短的开会结束后,第六组的成员们来到西4-407见面并召开了小组的第一次会议。
在早上的会议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确定第六组的小组成员有:范健华(东南大学);常安、雷洪倩、李杨、王强、张闻悦以及周薛(浙江大学)。
2.确定 王强 为第六组的组长。
3.简单了解了关于雄安新区的基本情况。
4.制定了散会后每个人要搜集的资料的分工计划。
下午两点大家在西四407集合,由于网络问题更换了教室(西2-217)。我们每个人开始搜索收集有关雄安新区的资料,包括雄安新区附近的地形、经济情况、交通情况、国家政策、规划定位等等。在三点半大家聚在一起集中讨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大家各抒己见,结合各种地图,发表了自己选址和建筑方案的初步想法。在经过讨论,综合雄安新区当地的利弊条件以及未来建筑的需求之后,我们初步定下来的方案有四种:
1. 大清河汇集区建设高层科技园区;
2. 在白洋淀湖岸,考虑到湿地条件和地基沉降原因,建设绿色低层科技园区和生活区;
3. 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温泉度假区;
4. 高新科技园区和湿地相结合;
在定下四种方案之后,我们便安排了今晚每个人的任务:
王强:负责写大清河交汇处建设科技城的计划;
张闻悦:负责查各种科技园和湿地结合的案例;
李杨:负责写温泉度假村的计划;
雷洪倩:负责写在白洋淀湖岸建设绿色低层科技园区和生活区的计划;
周薛:负责写工作分配表;
常安:负责继续看雄安新区的资料;
范健华:负责整理今天的工作报告以及心得体会;
在任务分工完成之后,大家便散会,约定第二天九点在西四-407集合,创造性设计第一天至此圆满结束。
以下附上部分组员第一天的心得体会:
张闻悦:今天是开课第一天,主要任务是查找资料,进行功能区位置的选择。我们分头上网查找了雄安新区的战略布局和规划定位,结合各种地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设立雄安新区的目的是疏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北京人口如此密集的很大原因是年轻人为了更多的机遇而去北京寻找工作,因此在雄安设立以创新人才为依托的科技园是疏散北京人口重压的途径。我认为应该结合当地白洋淀的特色,创造出一个和湿地相结合的高新科技园区。我的参考案例是美国的硅谷、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深圳的红树湾和杭州的西溪湿地。这样既能保护当地生态,也能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的与自然交融的环境。
王强:今天是创造性设计的第一天,由于测量小学期严酷的考验,今早很早就醒了,去教室等待老师。之前在课程网站上看过了历年的作品,学长学姐们出色的作品既让我佩服又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老师努力讲解着今年的任务和规则,我听完后却觉得脑袋空空,很迷茫。到了操作教室,同组的同学虽然都不认识,但都很开朗,,自我介绍完后,忘记了是哪位同学起的哄,我成为了组长。一想到要带领组员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心里就非常紧张。我迅速冷静下来,梳理好条理,中午午休期间认真读了读任务书,才算明白了我们要做些什么。下午,我们理清思路后进展很快,四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今晚进行整理,明早进行筛选。第六组,加油!
常安:创设的第一天,看了一些前几届学姐学长的作品,也知道了自己所要做的任务。分了七人小组,认识了一位来自东南大学的同学,还选了一个组长,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这次的任务可能不会太轻松。在雄安新区建一栋未来建筑,要考虑建筑的意义以及雄安新区的特点,应该会很有趣。
可能唯一想吐槽的就是407的无线网实在是不太好,讨论还要移来移去比较糟心,但毕竟是设计方案的阶段,也没有太多的不便,准备更多的资料,期待明天。
周薛:今天是创造性设计课程的第一天,在老师对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后,我虽然不是很明白课程的各项事务,但是能感觉出这堂课并不简单。我们在分好组后,进行了自我介绍。从大家的自我介绍中我感受到大家都非常热情开朗,这也使我对即将到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早上我们推选出了组长,并安排了下午的工作。下午大家在收集好资料后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分享,最终我们总结出四套备选方案,这使我意识到高效的执行力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分配了晚上的任务便各自离开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一定能圆满地完成这个创造性设计。
雷洪倩:今天是创造性设计第一天,认识了好几只大二的小伙伴还有来自东南大学的小伙伴,觉得十分的开心,第一天的合作十分地顺利,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的想法都很独特,然后小伙伴们都非常和合作意识,都擅长将互相的观点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完善更好的观点,再外加我们的组长王强同学也是一个能力卓越十分擅长组织并且协调团队的一名好同志,所以我们第一天的工作进行得十分之顺利。我们今天首先对雄安新区的大致地形进行了具体的了解,我主要负责安新板块。安新是靠近河北的雄安区三角中的一角,著名的白洋淀景区就在安新境内,由于安新存在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产业,导致白洋淀这个著名的淡水湖泊污染十分之严重,所以习大大的下一步政策肯定是要整治白洋淀的水质问题,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产业一定要搬迁!并且雄安新区成立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北京,天津,以及石家庄的城市病问题。
范健华:今天是创造性设计开课的第一天。创造性设计这门课借鉴于国外的课程,没有太多的局限性,确实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为从东大过来交流的学生,在今天和6为浙大的小伙伴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浙大人思维的活跃与扩散。6位浙大的小伙伴比我想象地更加和善,尤其是我们的组长王强,也展现了自己作为组长所具备的优秀的组织性。可能是由于初来乍到,加上昨天来的路上耗费很多精力,感觉自己脑子今天始终不在线,希望好好休息明天能够回到状态,帮助浙大的好伙伴们认真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制作。今天还吃了浙大的食堂,感觉比东大好吃很多。今天过得很顺利也很开心,期待明天。
7月15号
今天已经到了课程的第二天,在早上规定的时间大家集合到了西四—407的教室,开始了早上的讨论。在早上大家完成的事情有:
1.李杨、王强和张闻悦三人分别把自己准备的方案展示出来;
2.所有组员对以上几种方案提出建议并分析可行性;
3.确立了主要的设计方向;
4.确立主要建筑的大致形式。
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大家就算商讨完毕了,组长又布置了下午的工作安排之后,我们就回去休息了。
下午两点全员在407集合完毕,开始下午的工作。按照组长的要求,大家开始着手建筑的具体外观。全员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和想法提出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商讨之后,我们确立了下图所示的大致样式:
之后我们又对这个设计进行更多细节上的讨论和商量,最终确定下来了实施方案。组长把晚上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任务分配如下:
王强:设计周边绿化部分;
张闻悦:主体建筑图样设计;
周薛:1号楼设计;
常安:2号楼设计;
雷洪倩:楼梯回廊设计;
范健华:3号楼设计;
李杨:写进程记录和心得体会
任务分配结束后,今天也很顺利的结束了第二天的工作。
课程进行到了第二天,这算是完完整整的第一天工作,大家在一起工作还是比较迅速的,不得不说我们这一组组员还是很高效的,大家能很快的完成组长布置的任务,而且还能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提出来。和这样的组员在一起工作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这时候也想起了老师讲过的事情,与队友的合作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有彼此都付出,彼此都努力维护才能将作品做的更加完美。而团队合作也是当今社会最提倡的,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完善手头的工作,更加深入的完成合作。
虽然工作进行的很顺利,然但是我也深刻体会到这门课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学习这门课程不仅需要细心严谨的态度,还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门课需要的创新思维很强,而且模型制作也很复杂,所以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际操作性更强,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很难完成这门课程的设计。希望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能克服遇到的困难,顺利的结束这门课程,相信我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7月16日
今天早上九点开始,我们对每个人前一天的工作进行了讨论。昨天的任务是分别设计区域内四个主要建筑的外部造型以及连接方式。这四个主要建筑分别是一个主教学楼,一个图书馆,以及两个分开的实验室。
为了符合未来建筑的特点,主教学楼经讨论,楼层之间采用交错堆叠的造型方式,墙面以曲线方式相连接,使造型更加自由丰富。图书馆模仿主教学楼的建筑风格,也是以交错堆叠的楼层,曲线的墙面为主要特点。
但当我们讨论到两个实验室时却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困难,设计第一个实验室的同学原本想做一个与广州“小蛮腰”类似的建筑造型,但无奈他没有考虑到楼高,组内讨论后认为,一个四至五层的实验楼难以展现他所想要的艺术效果,故只能推翻重来,以三个较小的实验楼代替。第二个实验楼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原先的设计与其他三个建筑风格上不大合拍,原本想试试看微微调整的效果,最后借鉴哈尔滨音乐馆的形式,将第二个实验楼定位为主教学楼的辅楼,与主楼类似。
接着我们讨论了每个建筑物的实际大小以及它在展板上的位置和大小(确定比例尺),其间,老师来观看了我们的设计,并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曲线立面太多,可能后期制作模型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至早上十一点,大致位置确定,早上的讨论结束。
下午两点,讨论继续进行,我们主要在想:怎么才能将我们的建筑物变成一个环保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呢?我们主要思考了利用可再生能源,自然通风,采光,利用地热,加大绿化改善生态,收集雨水等方向,但由于手上掌握的技术资料以及雄安新区的区位信息不足,一时讨论不出结果,便当作今天的任务分配下去。下午结束之前,我们对主教学楼的一个悬挑出去的会议室产生了较大争执,一方认为悬挑出去的小会议室是主教学楼的一大亮点,给人一种空中的独立空间之感。另一方认为在高空之中加设这样的建筑,难以抵御风荷载,也不利于抗震,安全性太差,应当去除。双方妥协后,将悬臂去掉,让它变成一个不那么突出的“休息平台”。
7月17日
今天是创造性设计课程的第四天,经过前三天的努力,我们的设计已经初具雏形。早上九点大家陆续来到教室,等人到齐之后,我们便开始了今天的工作。根据进度安排,早上的任务是确定建筑主体的节能方向以便突出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大家依次展示了自己所负责的节能措施的原理以及具体应用方式。通过讨论分析,最终我们确定建筑主体的节能方向如下:
1.太阳能利用通过在建筑屋顶布置太阳能板和在地面布置太阳能板树实现。
2.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地表水热泵空调系统。
3.保温隔热材料选用复合型保温隔热材料。
4.雨水收集通过屋顶找坡的形式实现。
5.采光系统选用光管收集大阳光并传递到底层以改善底层的采光。
6.通风系统选用底层加热使空气上升促进气体交换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7.屋面种植通过绿地与太阳能板相间的方式实现。
下午两点大家都按时来到教室,之后我们便开始设计展板以及规划建筑细部,当然细部体现出早上所确定的节能措施。由于大家在规划建筑细部时精益求精,所以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最终展板的设计并没有按时完成。明天的展示迫在眉睫,组长决定晚上六点大家再次在教室集合。六点左右大家都准时到达教室,我们可爱的学姐还贴心地为每个人买了一瓶饮料,之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而刺激的展板设计工作。有的人剪纸,有的人画图,有的人写字,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展板的设计过程中大家也都要求严格,因此在我们设计完成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九点多,教室里只有我们一个组和三组的邵晓光同学。设计完成之后我们详细地向学姐讲解各种设计原理方法,为了让学姐明天展示时能够收放自如、侃侃而谈,我们还让学姐现场演练一遍,之后我们指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最终我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教室。
以下附上我的心得体会:
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良好的团队氛围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团队中,我们的团队氛围是轻松活跃的,大家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工作进度也令人满意。即使需要加班,我们的组员也丝毫没有心理情绪,因为我们不是把这件事情当做是一个任务,而是把它当做是一件应该做的事,在展板设计完成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大家心里都充满成就感。另外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团队分工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我们的团队中,有人擅长画CAD,有人擅长制作模型,有人擅长绘画、手工等,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组长给每个人分配了相应的任务,因此我们的团队运行很高效,在执行任务时每个人都乐在其中。简而言之,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氛围以及明确的团队分工,这就是我最大的体会。
7月18日
今天上午进行了期中审查,昨晚我们完成了展板的布置,所以一大早就来到了教室等待老师。由于赵老师迟到,所以其他老师负责的组率先开始了审查,我们就顺便参观学习其他组的方案。他们的方案各具特色,创意非凡,展示的同学口吐莲花,仪态端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组是最后接受审查的,学姐有条不紊地讲解着我们选址的依据,设计的灵感来源,建筑的理念,形态设计,屋顶设计和种种独具匠心的环保设计。因为方案完善而且可行度高,我们的设计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没有挑出毛病来,这是对我们的极大肯定,但老师强调,因为我们采用的建筑形式十分自由,所以模型制作难度会非常大,希望我们做好准备,出色地完成模型制作。
下午,组员准时到齐,简单地分配任务以后便开始了模型制作。因为初期设计的时候我们组就讨论过模型制作的方案,所以下午几乎没有什么讨论,大家在轻松的氛围里努力完成着自己的任务。由于太过专注,时间感觉过得飞快,我们晚上回来继续制作模型。我们齐心协力,分工明确,第一天就把老师提供的卡纸全部用完了,进度飞快,让其他组十分惊讶。但我们发现自己的模型似跟其他组做的相比不太精细,比较粗糙,这是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调整的。
特别要表扬一下我的组员,除个别人外都非常专注,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我相信保持这样的劲头,我们的成绩一定会很优秀,第六组加油!
7月19日
昨天剩下的工作今天依然有序进行,除了一点点小意外——同组的一个同学因为急性肠胃炎请假(不要乱吃小龙虾)。在其余人员到场之后,早上我们由两名同学完成我们即将封顶的主教学楼,由两名同学完成图书馆,剩余两名同学完成实验楼的任务。
主教学楼及图书馆的工作区,一如既往裁剪楼板,挖洞,搭骨架,粘合,将所有楼层都做好之后,大家开始商量该如何上色,在废纸上涂抹,尝试,调色,最终决定色块。实验楼的工作相对于昨天而言进展较大,第一个实验楼作为主教学楼的辅楼,结构与主教学楼类似,可以按照相似的方式解决。昨天的基粒部分在我们试验了好几种方法之后都以失败告终,今天我们用改良的方法来解决塑造曲面这个问题,虽然最后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想要的样子,但也算是差强人意。
在晚上大家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工作,我们开始制作一些小的部件,比如模型里的树,太阳能板,桌椅,阳台,楼层上的植被等等,顺带讲了几个笑话,分配了今天晚上的任务。
我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基粒部分制作,经过昨天的实验之后,今天我们决定采取绕绳的方法来获得一个近似的曲面,毕竟想用硬卡纸或者是A4纸来获得一个曲面实在是苦不堪言,绳子在我手上一圈圈的绕,绕过了一个上午,一个下午,一个晚上。用同学的话说:“我在做楼的时候,你在绕绳子,我在画太阳能板的时候,你在绕绳子,我在做树的时候,你在绕绳子。”虽然自己绕得眼睛都花了,但是当我绕完最后一圈,发现效果还能接受的时候,心里实在是松了一口气,自己一天的工作也算是有了成果,同组的成员也是十分努力,期待模型完工的那一刻。
7月20日
今天是做模型的第三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建筑封顶并安置在纸板上。原来分层做的结构在堆叠之后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效果,在自由而有活力,符合我们自由组合交错联系的设计理念。由于结构基本上已经做完了,今天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上色和修饰建筑。我们将建筑的阳台涂成绿色来代表阳台上的绿地,并将蓝色的玻璃幕墙粘贴上去。为了使建筑更有层次感和富于变化,我们决定给阳台的外沿加上白色矮墙。这些矮墙用硬卡纸剪成6mm的宽度粘贴上去,工作量很大,但我们合理地分工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在这些都完成以后,我们将建筑粘到了纸板上,开始制作连接它们的走廊。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决定在走廊的支柱上缠绕以绿色的线表示藤蔓,引入一种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这种细致的活非常考验我们的手工,也非常有趣。做完这些之后,我们小组的同学抽出空闲时间制作了一些精美的树、太阳能板、汽车等装饰物,用于后期点缀模型衬托主体建筑。最终,我们的建筑在纸板上已经成型,只等待明天做整体的修饰。
7月21日
今天是做模型的第四天,时间飞逝,一转眼我们的课程就只剩两天了。早上九点大家一如既往地来到教室,开始了模型的制作。今天的任务首先是将各个固定在纸板上的建筑底层用桥梁连接起来,其次是将各个建筑的所有层叠加上去并上色,最后是在建筑的周边部分绘制出白洋淀的效果以及主干道。另外还需要制作一些细小的物体对建筑加以修饰,如汽车、太阳伞、长凳等。
早上我们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工作,并制作出一些精美的小物件,组长王强同学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还独立完成一个体育馆的框架制作,大家都赞叹不已。
下午我们也是按时来到教室,很快进入状态。下午主要完成了第二部分的工作,即将建筑叠加完整并对建筑上色。在叠加之前由于考虑到叠加之后对建筑所包围的区域的绘画不太方便所以我们先进行了一些细部绘画以及设计,即在主楼的内部区域绘制绿化以及一条石板路。石板路的铺设过程还十分曲折,在我们铺设完成并叠加了两层主楼之后,有同学提出石板路上铺设的木条太过稀疏,需要在间隙间再加一根木条,但是由于已经叠加了两层,继续铺设变得十分困难,这时常安同学急中生智,用两根长木条夹着短木条进行铺设,最终完美地完成任务。在叠加的过程中我们贯彻落实了错落有致的设计思路,使得整个建筑十分的自由开放,寓意大学校园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同时也符合未来建筑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与此同时,王强同学的体育馆也已经上色完成,只是整个体育馆的设计风格与主体建筑格格不入,如果强行摆上去会显得十分突兀,因此王强同学只好作罢,转而把它当做一个练手的工作。
晚上大家也都按时到达教室,晚上主要完成第三部分的工作内容,即对建筑的周边进行绘色并制作一些小物件。由于绘色工作主要是由张闻悦同学负责,所以其他几个组员在制作完自己手中的小物件之后,都来围观张闻悦同学作画。张闻悦同学曾经学习过绘画,所以大家也非常放心他来作画。作画时他云淡风轻,仿佛在做一件轻而易举之事,然纸上之画确是大气磅礴,颇有一番大家风范。张闻悦同学的整体风格是十分粗犷的,这也比较符合整个建筑风格,大家也都比较满意。之后我们四个人先行离开教室,组长王强与张闻悦同学继续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