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创造性设计第3组工作进程记录

时间:2017-07-14 21:09 编辑:czxsj2017team3 点击:662次

 

 

 

 

 

     

17.07.14——第一日

 

        2017年7月14日,是创造性设计课程开课的第一天,天气在前两日进入伏天后十分炎热,不过同学们的热情也不低。在看过往届的作业后,感觉这门课程会是非常的有趣。不同于以往所学的各种理论课程,这门课程考验的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活跃性。同时,这门课也需要小组同学间相互协作。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刚刚结束了测量学实习就立马参加了创造性设计课程。前一个课程的疲惫还未散尽,不过幸运的是,第一日上午,任务比较轻松。从9点开始,老师和助教为我们讲解了这一课程开课的宗旨,以及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最后不知下了接下来10天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

 

        每一个小组的人都是事先随机分配的,而且每一组都有来自东南大学或是同济大学的朋友,我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一天的上午我们也主要是以互相认识和简单的搜集资料为主。在下午集合后,我们就各自搜集的资料以及对建设雄安新区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建设雄安新区主要是为了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雄安新区需承接首都新兴产业的功能、相应的科研教育功能、部分央企的职能性机构以及部分行政办公职能。本组同学就这些内容进行了讨论,最终确立了以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为主题建造一所科技园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技术等多方面支持的初步方案。小组成员并就雄安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交通、人才等各方面进行讨论,选定了科技园将要坐落的位置。以下为选址的部分内容。

 

        

 

      最终,这一天的任务基本就结束了,并且最后安排了一下各自第接下来的任务,就科技园可能的建造方式、外观等进行思考,第二日展开讨论。 

 

 

 

 

 17.07.15——第二日

 

 

前一天在选址之后,为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针对科技园初步设计一幢标志性建筑。在第二日(即今日)展开讨论、选取2-3个备选方案,并就其中一个展开深入的探讨。早上,大家相继讲出了自己的想法。

谢方杰: 先从内部功能分区考虑起,如研发区、生活区、娱乐区等功能划分入手,每一个区域设计成一个长方体体块,体块与体块之间以一定的角度,像拼搭积木一样垂直构成建筑主体。优势在于功能划分明确,且具体操作简洁、可行性高。

任军威:今天的讨论中,我想的建筑方案是,运用张拉结构形式支撑起整个建筑的屋顶,因为张拉结构轻盈,且钢筋用量少,强度高,符合未来的建筑发展模式,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很大意义。张拉结构的建筑,其边缘处可设置地较低,与地面相接触,故建筑的顶部可与周围地势环境融为一体,如采用草地铺设,远看就像建筑置于草地之下,因建筑选用轻质高强度新型材料,建筑上方可用于修建公园或娱乐场所,增大人们的活动区域,与新区宜居的理念相符合。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故建筑造型将像波浪一般,如同白洋淀水态的绵延,表达对白洋淀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创新的意愿。

黄伟民:一开始我认为阶梯状的主体建筑是个不错的想法,屋顶采用草地铺设,就像梯田一般,也符合生态环境研究的主题。

周璇:利用不同长度的长方体,由长到短不断堆叠,每个长方体相较下方的旋转45度,最后形成一个看似扭转的贝壳形,每个扭转的长方体上方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做独立的休息室,或者绿化带,或者放太阳能光板,扩大绿地面积,使用绿色科技。本身我们选址的地方应该相对绿植较丰富,尽量不破坏这样的环境。

潘泽昊: 在今天的讨论中,我想的建筑方案是,将主体建筑置于河流之间,整个建筑横跨河流。其中,中间的水滴状建筑可完全位于河流中央,两侧建筑可部分位于岸边,部分位于河流两靠岸侧。两侧建筑与中间的水滴状建筑之间可以用桥梁相连。位于水中的建筑一方面可以方便环保目的的时刻检测河流受污染情况,另外,位于河流之上的整体环境也更加宜人。另外,在两侧建筑收拢的狭窄处可充分利用水能进行水力发电,在屋面采用太阳能发电,充分体现环保思想。因为建筑位于水中,所以需要采用高强度且耐河流冲刷的材料建造。

仇敏桦:考虑到北京的污染以及雄安新区的环境建设,我所想的是建设一个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园区,由此我设计的建筑从上空俯视形似一双手托着一滴水,寓意着珍惜每一滴水资源,而从侧面看,形似手状的建筑高低错落,如同手机信号,寓意着该高新技术园区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环境保护科技研发。

 

 

最终,我们确立了以水滴状的建筑为核心,双手依托,环境保护为理念的建筑主体。确定主体之后,还需要对细部的功能分区、以及周围环境及交通等进行布置。 似双手状的建筑是有一定的层次的,类似于阶梯状,可种植植被或是为人提供休息平台。其主要功能为居住、办公、培训、科研。而中间水滴状建筑是以会展、娱乐休闲为主。然后是对园内的交通、绿化带等进行了一定的布置。在做好大致的布局、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后,需要确定建筑的尺寸。这将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

 

 

 

 17.07.16——第三日

 

 

今天,继续深入探讨科技园的布局、尺寸问题。在尺寸方面主要是考虑建筑物的高宽比、层数层高,相邻建筑间距等。

前一天为大家布置了参考和搜集相关建筑物尺寸的资料,根据我们自己的功能定位、日照、使用感受等方面对建筑尺寸进行具体设计。在确定尺寸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中间水滴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若是按照之前的形态,水滴建筑与双手状的建筑之间较难协调,若是两侧留出正常的行走空间,则水滴建筑相较于“双手”会显得特别臃肿。若是建其建小一些则行走空间会显得特别空旷。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在保留原有水滴状建筑的同时适当进行调整——在水滴建筑的一侧建造一个小的人工湖。这样既不会使空间显得过于空旷,水滴建筑也不会显得过大。与此同时,建筑与水相融,更能体现建筑与环境相融的理念。而且在未来,建筑与环境之间必定要更加和谐。

科技园中的停车场也从地上的塔式停车场转到地下,以减少用地面积。同时也排除了塔式停车场对主体建筑及周围环境的可能的影响。

在后来的讨论中,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在“双手”间一定的层数上建造空中连廊。空中连廊除了承担一定的沟通联系功能以外,还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工作期间休息的平台。

此外对于噪音较大、可能存在危险的实验室布局。考虑到科技园能兼有会展、休闲娱乐的作用,实验室必须布置在人流较少的地方,既与水滴建筑间要隔开,这里可以直接利用“双手”来起隔断的效果。

 在确定了布局、尺寸后,我们便开始进行简单的建模,以便对建筑有更清晰直观的感觉。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就是考虑第二日展板制作的问题,这是为大家留的回去的任务,在进行思考后,第二日便是进行展板制作和展示的准备。 

 

 

 

 

 

 17.07.17——第四日

因为明天就是课程的中期答辩,所以,今天我们组主要工作是进行答辩所需要的展板的制作。

早上9点,小组成员已经陆续到了教室,我们首先对展板中要展示的内容以及各个内容的布局进行了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确定了展板中的主要内容为科技园的选址理由、设计理念、建造材料、功能分区等方面。在实际的分配卡纸区域的时候,我们发现竖向排布内容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内容的展示,于是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另外,我们在早上还讨论了科技园的名字。经过一番查阅,我们初步选定了玄牝园这一名字,玄牝一词属于道教术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教本就崇尚自然,正好符合了,我们科技园的主题——环保,玄牝也寓意着环境是生命的根本,只有可持续的发展才是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联系了我们主体建筑中的水滴与小湖形成的八卦符号。

下午2点,我们在上午展板讨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展板的制作,起先,我们打算在卡纸上画出主体建筑的俯视图。之后,为了更好的展示科技园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考虑将cad的图纸以及建模的内容打印后贴在卡纸上,一方面让人更直观的从各个角度了解科技园外形,同时也使得我们更清楚的讲解外形的设计,以及留出足够的空间阐述设计的其他方面。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还为我们园区的名字制作了一块匾额,我们将名字一圈围上木条,并在其中涂上黄色的涂料。匾额的形象也能更好的匹配玄牝园”。

 到了5点多钟,我们基本完成了我们的展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开始为第二天的中期答辩做准备。 

 

 

 

17.07.18 ——第五日

 

今天是中期答辩的日子,大家都早早地来到教室。虽然提前做了许多准备,但还是难以抑制紧张的心情。每个人都希望设计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却又害怕出现问题不得不修改甚至重做。

 我们的设计理念在生态环境上,讲解时重点讲了俯视图的造型和含义,但没有考虑到行人的视角。并且建筑主体较为规则简单,缺乏未来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立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于问题比较严重,我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甚至改变了主体建筑的造型。

 

经过中午的短暂休息后,我们完善了新的设计,开始准备模型的制作。用cad画出建筑轮廓后,组长外出打印并且购置工具,如剪刀、水口钳、502胶水等。剩下的人,一部分制作园区里的景物,亭子、树和水池,另一部分人则在讨论中心处的水滴建筑构造。在水滴的构造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如何让水滴在俯视和主视都有明显的形状是主要的问题。组长回来后,我们有了更多工具,也加快了工作效率。不仅确定了水滴的构造,还将主体建筑的模版制作出来。

 

 

 

 

虽然设计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让我们组受到一点打击,但大家还是迅速调整心态,进行设计的修改,最终也完成了一份的建筑模型。

 

 

 

 

17.07.19——第六日

 

 今天,大家继续进行模型的制作。由于工具有限,所以小组成员基本分成了两组,一部分人负责制作,另一部分人则负责上色。

由于昨天完成了中心建筑的框架,因此今天继续完善其外立面,发现用硬纸板做弧线较为困难,尤其是在一些接合处不够牢固,之后由一名组员上了顶面颜色,其他部分颜色尚未确定,暂时搁置。

主体建筑需要绕中心旋转,于是我们在中心开了洞一变放置转轴。每个体块都凹凸有致,并且呈圆角矩形状,这两点加在一起,用硬卡纸难以实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们做出了一个体块的模型,通过多部分组合而成解决了问题,但同时意识到每做一个都要花费过多时间。小组成员短暂的讨论后,决定改变部分体块的外形,每个人自由发挥,创造风格迥异的体块,展现抽象的未来感。另外还有部分人制作了一些细节的物品,如船只、亭子及行道树等。

制作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开始研究如何上色。一开始重点在于如何使一个体块的几排窗户更加逼真。在查阅资料以及自己反复尝试后,采用了以天蓝色打底,用白颜料画反光的方法。后来,问题又出现在其他体块的上色上,要求自由上色,反而没了想法。在回顾了过往的经历后,想到了画马赛克,代表未来建筑外墙上的电子屏幕,五颜六色且变幻自在。

 

 

17.07.20

今天是创造性计的第七天,大家仍在抓紧时间进行模型的制作。

上午将主体建筑的底部体块做,中心的垂直交通则用竹条粘和而成,将已经完成的部分旋转体块拼装后,建筑已经初具规模。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上色,因为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没有绘画基础,只能凭借感觉自由发挥,外立面装饰可能不如其他组美观。虽然模型的制作已经接近尾声,但组员们还是尝试了不同的方案,模型的制作,有循规蹈矩,也有创新的方案,如两个体块之间的伸缩拼接桥梁,可以大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闲暇之余,小组成员也做了许多行道树、桌椅等小物件,以及旗杆、直升机等有趣的物品。

剩下的组员则开始一些文书工作的拟写,包括团队工作评价和最终展示的讲稿,其中团队工作评价进行了多次修改。同时也开始准备ppt的制作,简单进行了ppt模板的寻找以及prezi的学习。

 晚上对整个区域的地形做了规划,如道路、绿化、广场等,最后组长布置了第二天的具体任务。 

 

 

 17.07.21——第八日

 

今天是制作模型的第四天,上午,大家完成了园区地面部分的规划以及上色。对其中一个体块的内部构造进行了构思和制作。对水滴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了装饰。随后开始制作最顶层的连通层,将四个垂直交通完全连在一起,由于采用竹条连接,工作较为繁琐,因此花费了较多时间。

 

 下午,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对连通层上了色,并用H表示了停机坪的位置。助教看后指出了悬挑的合理性问题,因此组员开始确定垂直交通的具体尺寸以及观景台的支撑方式。

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助教的往届经验,我们决定制作下沉广场以及地下的轨道交通,采用另一张卡纸铺在底部并用竹条支撑的方式。最后完成了地下交通的规划以及竹条的粘贴。 

模型制作到了晚上,大部分的工作基本上做好了,只是要在一些细部方面再加以完善。

 

 


17.07.22——第九日

今天是创造性设计的倒数第二天,模型的制作基本已经完成了,而明天下午就将进行期末答辩。由于晚上7点以后助教需要布置答辩现场,所以我们的所有任务必须在晚上之前完成。

上午,我们制作了地下层的交通路线以及电梯模型,然后制作了下沉广场并进行上色。截取了若干等长的竹条等间隔排列,以此作为支撑。另一部分人则对讲稿进行完善,制作ppt。

下午则是对模型进行后期完善,将做好的树、车、路灯等构件模型粘贴上去,完成模型上色工作,使制作完好的模型呈现出来。并清理了桌面和地板,将垃圾倾倒。完成答辩所需ppt,继续改进展示的讲稿并且熟悉具体流程,保证明天的答辩顺畅流利。



虽然只有短短十天的相处,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能与外校同学成为朋友也是我们的荣幸。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我们的友谊不会就此结束,希望每个人都能越走越远,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