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今天是课程开展的第一天。我们的主题是“项目启动,小组讨论”。
在上午9点,我们在教室里举办了开班仪式。项目正式启动,四位老师和三位助教对设计项目进行了总体的介绍。同学们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对于课程的项目也有了一个大体的把握。
然后我们在407教室举行了组内成员的见面会。同学们互相进行了自我介绍,并且推举了东南大学的陈昊辉同学做了组长。
我们讨论了这几日的时间安排,做了总体的规划。
吃过午饭过后,我们小组来到了网络信号较好的西一503,开始了各自的分工。
沈锐同学同学负责查阅雄安新区的地理环境的资料,陈昊辉和王俊彦同学负责解读河北雄安新区政策。汤心怡同学查阅了雄安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料,俞超群同学查阅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王铿同学负责查阅了已有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季陈懿同学查阅了建筑和土木工程的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知识(在我们奇思妙想的最后起把关作用)。
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将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大家分享、讨论,让大家对于雄安新区,对于整个的项目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我们查看了党中央对于雄安新区建设的最新规划,为了落实党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决定将功能区定位为一个“高校与研究所协同教学科研创新中心”。我们在白洋淀的西侧和省道的东侧,在规划市中心的西南角和景区的西北角规划出一块功能区。这里风景秀丽,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毗邻市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非常适合我们的“高校与研究所协同教学科研创新中心”功能区的建设。
考虑到雄安新区并没有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并不像北京城那样需要以城市文脉为主要依托进行建筑设计,我们同学们一致决定将主要的建筑风格设定成一个“未来科幻”性质的基调。力求处处彰显着创新的主题和奋进的活力!
今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就模型和展板(即我们所需要展示的重点)所展示的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初步的交换了意见。大家都有了很多奇妙的想法,我们决定回去后把想法具体描绘出来、整理清楚之后明天再继续讨论。
7月15日
今天早上八点,我们小组在西四407集合。
首先,我们讨论解决了昨天遗留下来的问题。确定了我们设计的最终主题为“人文关怀”,以及我们所选区域的具体功能划分。紧接着,自己就小组准备设计的标志性建筑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在讨论中,我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到两个方案:一是设计高层建筑,减小建筑占地面积而增大建筑的高度;二是设计组合建筑,即减小楼层高度,增大建筑占地面积。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小组最终决定将两种方案结合起来,即中心为一高层建筑,边上附加三个附属建筑,形成“三星环绕”的模式。
随后,我们对四栋建筑的具体功能做了规划,确定将行政区和教学区放置在中心建筑上,其余三建筑分别为生活区(主要为住宿区)、博物馆(包括图书馆)以及体育馆。
下午两点,我们小组在西四520教室集合,一起查找资料以确定中心建筑和附属建筑的相对位置和建筑外形。大约四点,小组回到西四407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我们对功能区所选的具体地址做了更进一步的定位和确认。在建筑外形上,中心建筑由相互分离、高低错落的三幢建筑组成,并打算将其俯视图设计成logo;体育馆整体为圆柱形,顶部有倾斜的日晷组成;博物馆采用了莫比乌斯环的造型;住宅楼本打算为圆形,但考虑到采光问题,决定重新设计。
最后,小组对明天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决定分组对四个建筑进行具体设计,包括材料、颜色、内部结构等。
7月16日
今天是课程进行的第三天,
也是小组在前期准备中思维碰撞最为激烈的一天。
上午8时,小组成员陆续来到西四407教室,开启了一天精彩的讨论。经过两天的磨合与积淀,我们有了更多有趣的想法,从最初的完全集中、追求天空的“高度模式”,到如今组织系统的建筑“群落模式”,团队设计的总体方案渐渐显出雏形。
当小组成员到齐后,我们开始按“组内分组”就中心主体建筑以及三大附属建筑的建筑立意与建筑形式进行讨论。到十点左右,每位成员向大家展示了各自小队的设计成果。三大附属建筑分别是具有科技馆与图书馆功能,代表科创元素的“莫比乌斯环”、具有运动休闲功能,代表活力元素的“日晷”以及具有宿舍功能,代表舒适便捷元素的“羽翼”。这三者又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围绕着我们的中心建筑。大家分别就三大建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帮助丰满我们的创意。
在三个各具特色的附属建筑被提出完善的同时,我们无奈地发现,作为我们建筑群的中心建筑——集行政、教育、科研为中心的综合楼显的平庸而毫无出彩之处。原先我们的主要设计如15日工作记录中所展示的那样,是一个被自由曲线分隔的圆面。虽然我们在细部对之做了许多创新的设计,但是在外观和立意上,比附属建筑仍逊色一筹。
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我们推翻了之前对主楼的全部设计。
上午的时光停留在11时。下午2时我们开始对主楼进行新的设计,拟采用“荷叶”与“浪花”为设计元素,以求和白洋淀以及我们的建筑群相融洽。4时左右,我们对我们最后的方案进行商议,大家就“莫比乌斯环”和中心建筑的样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自都有自己的创新和想法。
将近5点,在意见基本达成一致以后,大家决定晚上各自设计一个功能区的绿化、交通规划,明天开始成果整理、准备期中答辩。希望明天一切顺利!
7月17日
很快课程时间就将近过半了。我们整个设计的基本布局和造型、功能都有了大致的确定。
首先我们小组成员在白板上,按照时间顺序厘清了整个设计的思路。对于第二天的展示,我们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通过整个建筑群在我们所定区块的坐落位置、造型,直接分析我们的理念和构想,二是以时间为轴,通过设计思路的顺序和延展展示我们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从解读,到初步构想,再到设计主题、选址、建筑布局、功能,最后是我们的造型和理念升华。经过大家的讨论,为了使展示过程更加清晰,我们决定按照各个设计步骤和思维模式对第二天的展板进行初步规划。
然后我们对设计区、主体建筑以及三个环绕的附属建筑起了名字。在符合功能的同时,也衬托我们的整个园区的理念和科创人文的最终主旨。
下午,一部分组员开始了对展板的制作。
另一部分组员则开始了对演讲稿件的积极准备和造型方案的深化。
临近七点,我们给展板收了尾。
最后,我们模拟了一次展示过程。小组成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并敲板了最终展示流程。
7月18日
上午8时,小组成员陆续来到西四407教室,进行了两次模拟性的展示汇报,并对展示的某些细节进行修改。上午10时左右,指导老师倾听了我们小组所作的展板展示,并给出了富有建设意义的修改建议。指导老师提出,要对方案的建筑造型以及功能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凸显未来与科技理念,并且要以主体建筑的设计为主,附属性质的建筑设计为辅,详略得当以凸显设计重点。针对指导老师的建议,我们小组就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展开了一场较为激烈的讨论,并在原有的概念设计上对具体方案做出了一定修改。
下午,我们小组在讨论后开始对相关建筑模型的制作,一些同学做主体建筑,一些同学做附属建筑。
同学们较为努力地做到了晚上九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7月19日
今天可以说是创造性课程后半程的第一天,也是我们正式做模型的第一天。根据昨天李老师提出的“造型未来感”概念还有赵老师对大家的鼓励以及小组成员讨论后对建筑组群部分个体造型的抽象改进,今天我们在昨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模型的制作。大致分工如下:沈锐同学负责SU建模,王俊彦、季陈懿、汤心怡同学负责中心主体建筑的打造,陈昊辉、俞超群同学则负责科技博物馆和宿舍楼的模型制作,王铿同学则专注于他设计的日晷体育馆的模型制作。
元气满满的一天,我们依然是在早上8:00开工,按照前一天的分工继续每个人的工作,分工明确,效率较高。首先,由于我们小组的设计是一个建筑组群,但是建筑组群必须有重点,有突出,而我们的重点和突出的建筑无疑是中心的主体建筑,所以我们安排了三位成员进行中心建筑的模型制作,具体的,王俊彦和汤心怡同学负责主体建筑电梯筒(核心托举部分)的制作,季陈懿同学则负责电梯筒顶部椭球形主要使用空间的装饰以及屋顶花园、停机坪等的设计绘画。
另一边,陈昊辉和俞超群同学高效迅速地完成了宿舍区的模型制作,开始攻克科技博物馆的莫比乌斯环造型,他们巧妙地利用了独立支柱,将莫比乌斯环形的观景廊道围绕在了建筑的周围,既框定了建筑的平面造型,又使建筑的立面具有未来的数学科技馆,也符合了建筑本身的功能内容。沈锐同学和王铿同学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王铿同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用齿轮造型来驱动体育馆屋盖等构件的设想,并制作出了齿轮模型,非常具有未来感和精巧性。
预计的工作任务基本在白天完成,晚上季陈懿、王俊彦、汤心怡同学对中心建筑的底部自由曲面浪形建筑进行了细化设计和模型制作,同时,季陈懿同学还辅助陈昊辉和俞超群同学对科技博物馆进行了美化装饰,王铿同学则继续完成他的齿轮制作,沈锐同学则根据已完成的模型进行了SU建模的细化。
总的来说,今天的模型制作不仅完成了既定目标,而且仍有新的火花迸射,是非常有收获和进展的一天。
7月20日
今日是我组建造模型的第二天,我组的模型建造工作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我们在昨天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变、深化,力求结构的美感和造型的“未来感”。
首先,大家都在继续昨天未完成的工作,经历一番奋斗,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基本的造型制作转而开始着手其他的工作。
完成了体育馆屋顶的王铿同学和完成了科技博物馆基本内外造型的俞超群同学开始研究体育馆的主体部分。
王俊彦、汤心怡、季陈懿同学开始对完成的波浪形建筑进行上色。
沈锐同学则开始转攻体育馆内部建模
晚上,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内容后大家开始对整体的视觉效果进行讨论。最后确定王俊彦等同学制作“荷花”建筑上的空中花园景观,汤心怡、季陈懿同学负责“荷花”顶的建筑。
王铿同学负责做一些景观内的飞机、汽车等模型。陈昊辉同学则是对宿舍楼的造型进行了改变并制作了基本模型。
今天各位同学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我们对建筑外形,内部结构等产生了新的想法,对模型方案进行了修改深化,今天也是颇有收获。
7月21日
今天我们小组还是在早上八点早早的集合于西四407开始完善我们的模型。
含有莫比乌斯环造型的科技馆的制作已经完成了,陈昊辉和俞超群同学进一步完善了馆内空间的规划与装饰。并请季陈懿同学为莫比乌斯环的建筑完善了着色、题字等工作。同时,陈昊辉同学完善了科技馆屋盖的开合设计。
以日晷为设计基础的体育馆的制作也完成了。王铿同学创造性的使用了齿轮,巧妙的完成了体育馆屋面开合的自动化设计。
以求是鹰为造型基础的宿舍楼方面,将长方体一个一个粘合之后,我们完成了上色,俞超群同学还将之前制作的阳台一一粘上去了。
主体建筑方面,汤心怡、王俊彦、季陈懿同学积极主动的完成了荷叶造型和波浪造型的建筑制作。甚至我们还制作了内部的电梯、外部的停机坪。王铿同学为了主体建筑的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直升机并初步制作了出来。
至此我们完成了所有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制作。
除此以外,我们今天完成了凉亭、树木等景观的初步制作;陈昊辉同学初步开始了答辩展示的ppt制作;沈锐同学完成了大多数的建模工作。
7月22日
7月22日,课程即将结束的前一天,我们小组开始对模型进行最终的组装、修剪和美化。
清晨7时,大家陆续来到西四407。俞超群、王俊彦同学开始利用昨晚剪出的细木条拼接人行天桥,将近中午11点,用近六百根木条搭建的人行天桥终于完工。同一时间,季陈懿以及汤心怡同学给模型底板上色,绘出湖泊、绿化、道路、地砖,并将已经完成的几栋建筑模型固定在底板上。王铿同学来到教室后对直升机模型做最后的装饰,并且继续完善“日晷”内部的细节制作,力求将模型制作得精美、细致。组长陈昊辉需要为明天的期终答辩准备PPT;沈锐同学需要建立建筑内部模型,由于这两项工作需要利用网络搜寻资料,因此他们上午在其他地方奋斗。由于剩下的时间并不多,大家都非常憋着一股劲,做得非常投入。上午的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中午12时30分,完成建模工作的沈锐为大家带来了502胶水,并帮助大家制作凉亭等附属建筑。中午吃过午饭后大家并没有休息,而是一鼓作气,继续完善我们的模型。我们下午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模型细部的美化工作,例如制作泳池、行道树、天桥阶梯、湖泊上的船只、天鹅以及路边的灯塔等等。下午,昊辉同学来到407给大家带来了冰饮,并向大家展示了PPT的制作成果。最后大家对明天的答辩展示进行了一些讨论,并约定明天早上进行彩排。我们整理好场地,摆好模型,给团队10天的心血拍了美美的照片。明天再次回到这里,恐怕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吧。
7月23日
今天是课程的最后一天,由陈昊辉同学进行主要的展示工作,其余团队成员则是在一旁辅助,王俊彦同学担任了小组的评分代表。
有趣的小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在这十天里,我们除了收获了一份高质量的作品、收获了难得的能力外,还收获了一段可贵的记忆。团队内的联系可能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淡,但这份能力和记忆将会陪着每个人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