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
我们上午到达教室之后,主要先对课程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就关于蔚蓝家园中是否需要存在人类,人类与动物如何进行一个和谐相处,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并进行了投票表决,最终决定人类是需要存在于该建筑,并且在建筑中与动物尽量少的交互。之后我们就下午要进行的内容以及今天的初步任务进行了一个讨论,然后在约定的下午的到达时间之后解散。
我们在经历了中午的资料查询之后,在下午的讨论开始时,先进行了一轮8人的帽子发言,从组长开始按顺时针轮流两分钟发言。每个人的发言包括了建筑主要物种以及地址的一些猜想。关键词主要有球状,透明,高强,塑料,悬浮,餐厅观光,太空舱,倒立都市,深海海沟,螺旋,人造珊瑚礁,香波地群岛,主要涉及的主要物种有章鱼,海龟,蝴蝶鱼等等。我们对每个人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且有几名同学进行了手绘。我们就手绘和讨论的结果,由组长组织最终确定了我们的主要方案和备选方案。我们的主要方案是倒悬城市。主要是在海面上做一块巨大的板,然后在板上建造一个倒立的都市。具体的是有很多复杂的建筑,然后建筑的底部连接在海面上的板上,建筑之间通过螺旋管连接,每个建筑有不同的功能或者不同的区分区块。建筑的底部以及中部的外表,初步设计是涂装一些仿生材料,设置一些突出物或者设置一些外扩展,在上面建造仿生珊瑚礁或者其他类型的建筑,吸引一部分海绵小鱼,小虾之类的生物,然后通过水温的调节以及光照等等还有食物来吸引主要物种居住。主要物种初步定为濒临灭绝的玳瑁龟,关于氮化硅的繁殖,我们初步计划将海面上的板的外延设置成沙滩,让其在沙滩上产蛋,同时可以通过沙滩底部的装置控制沙滩的温度使更好的繁育。该建筑初步确定为悬浮类,在建筑底部深管连接海底的隧道,或者通过海底车和牵引绳保持对海底的交互。
备选方案有两个,一个是碉堡群落,仿照动漫海绵宝宝里的城市,在海底建造多个碉堡,碉堡外附仿生材料,以碉堡外壁为支撑,建造仿生珊瑚礁或其他的生动洞穴组织吸引动物入驻。碉堡不外开门洞,通过海底隧道相互连接。
第2个备选方案是螺旋筒,建筑在海底中间是一个中空的巨大圆柱形筒建筑,四周的建筑以螺旋管状环绕上升。螺旋管建筑的上部用于人类居住下部用于动物居住,并不互相联通物资交流,以及向下观察,主要通过中间建筑进行,并且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立可开的透明窗,进行合适的观察。
接下来。我们就主要方案中的具体建筑进行了具体讨论,同时每个人收集了一些资料。最后我们约定每个人返回请示之后,使用电脑收集资料,整理一份自己拟定的主要物种的生活习性等等相关资料,同时准备一份建筑的图片,并且确认自己明天能够完成这个建筑的纸模搭建。
我们还讨论了我们组的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包括每天的时间以及迟到的惩处。
个人心得及工作:樊彦佐 心得:今天上午参加了创造性设计的开课大会,老师们的热情和学长学姐优秀的作品更坚定了我要认真对待这门课的决心,下午与组员们畅所欲言,从毫无头绪到确认方向,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伟大。
今日工作为:参与讨论确认方向,查找相关资料,为明天的讨论与制作模型做准备。
张凌浩:在上午的开课大会中,我认识到这是一门非常新颖的课。主要内容不是老师讲课,而是在小组的合作讨论中丰富知识、开拓思维,然后设计出创造性的成果。在此后的讨论中,我也体会到了他人活跃的思维,学习到很多创新的理念,收获颇丰。
屈培森: 心得:今天老师讲到她把创造型设计从国外带到了国内,这对于我们新的教育发展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而且看到往届学长学姐优秀的作品,顿时发现在这短短的十天里原来可以创造出这么多奇迹,超前的灵感,不懈的努力,最后获得回报,这一切都是一段美妙的经历,然后老师的讲话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从指导者到参与者,最后变成欣赏者,很喜欢老师的诚恳。并且今天的讨论让我见识到了大家的脑洞,大家提出的想法都很大胆,我提出的科幻元素也受到了大家一定程度的认可,下午对于主体方案进行了主要的确定,初始进展很顺利。 主要工作:提出一定的背景故事,参与整体建筑的元素想法提出,画图表达主要意图,分享创意图片。
梁伟明:心得
今天是课程的第一天,正如早上老师所说的,这是一门有趣的课程,甚至不能用平常的课程来形容。刚一到教室坐下,就开始与组员们头脑风暴,很多平时沒敢的想法在这刻都涌现出来,大家的想法各有不同,都是值得参考的,果然一个人解決不了的问题,在经历合作下都能迎刃而解。其中我也想明白,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的事物,更是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到各个事物表象背后所昭示的问题实质,我们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寻求问题的本身并解決它。工作初步方案讨论,资料搜集
郭小刚:今天主要收集了主要海洋生物的资料收集,探讨了整个结构的主体方案和备用方案,并对方案的一些主要点进行了讨论,得出初步的方案和备用方案。
心得首先给我的感觉是课居然可以这么上。老师,助教都不在,整个过程都由学生主导。在老师,助教都不在的情况下,每个小组的讨论依然有声有色,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很积极主动,每个人都不断的开发自己的大脑,不断针对自己或者别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补充,使方案更加的完善。教室氛围极为轻松,也极为融洽,同学们有说有笑。此外,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好的构思,令人眼前一亮。同学们思想也很放得开,完全不拘泥于固有思维,或者说完全不受专业知识的束缚,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朴素一点的想法也有,提出的每一种想法都有值得吸取的地方,都可以作为一种补充,补充到主体方案,不同的思想之间碰撞出火花,主体方案越来越完善。今天只是理论的部分的讨论,完全是理论性的东西,但理论的东西也变得如此有趣起来,让我更加的期待后期的模型制作阶段,将理论变成现实,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缩小版动物的家园。非常喜欢这种上课的模式,不死气沉沉,每次都可以发现点新的东西,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加的活跃起来。
楚建德:今天初步讨论了一下要做个怎样的建筑,大体上是个漂流的城市,可以在一定的海域范围内活动,建筑的底部弄一些珊瑚海绵之类的东西吸引海洋中的微小生物,然后用这些小生物吸引大生物,做成一个小型的生态圈,人类可以居住在上方,也可以弄些水下餐厅,观光等等,平时的话,人类可以在隧道中同行,或者穿着特殊的服装或是驾驶特殊的车辆在水底下活动
想要保护的生物有海绵,玳瑁龟,赫克托海豚等,感觉这个方面是可以做的。
傅学海:心得:组织能力任然需要进一步锻炼,今天的工作还是比较无序,明天争取更高效率。工作是组织大家讨论,撰写今日的工作记录。
9月1日
经过昨天的讨论以及资料搜集,今天我们小组首先进行了一轮汇报。我们分别对各自选择的海洋动物各种特性进行描述,比如玳瑁龟的主要食物是海绵,海马的繁殖方式是将受精卵放在育子囊里直到发育成形,乌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等等。最终我们确定出需要考虑的物种有玳瑁龟、海马、乌贼、珊瑚虫、章鱼、寄居蟹、石斑鱼和海豹。根据这些物种的习性,我们确定出海域深度为200米左右,海域温度在20到30摄氏度。此后我们发现满足条件的海域大致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南纬40°到北纬40°之间的海域,再依据上述物种的分布情况,我们暂定将建筑设在中国南海。
然后我们基于上述结论继续深入讨论主要方案与备选方案。在新一轮的讨论后,我们对主要方案的尺寸进行了确定,在这个倒置的悬浮建筑物中心是一个高45厘米的旋转立体交通,而在四周则有3个高度为30厘米的综合性功能建筑,每个建筑都由几个造型各异的模块组成,产生不同的功能以达到使各物种之间以及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目的。
此外我们对备选方案也进行了深入探究。
其一是碉堡群落,采用半球壳结构。在球壳外部覆盖仿生材料(主要是假珊瑚、洞穴组织等)以创造出自然的环境,吸引各种生物入驻。而人类的生活或是科研活动都在球壳下完成,碉堡之下的土层可以建立隧道,以提供交通。在碉堡的外部可以设立一些观测设备,以及一些针对特定物种的驱赶设备或是温度调控设备,一来可以在碉堡中放置电子屏幕播放海景,二来可以在生态系统出现无法自我调节的情况(比如猎食者大量繁殖导致被猎食物种濒临灭绝)时可以出手调控。
其二是螺旋结构,建筑是一个圆筒周围环绕螺旋状悬挑平台。在平台上可以设置与海底环境相似的景观,并定期投入小鱼小虾等,吸引海龟等海洋生物入驻。人类在中间部分生存。
其三是螺旋筒,建筑是一个巨大的中空圆筒,四周建筑以螺旋管状环绕上升。螺旋管建筑上部用于人类居住而下部则为海洋生物提供居所,两者没有物资交流。中间建筑用于交通,四周可适当开单向透光窗作为人类观察生物的渠道。
上午结束后,我们稍作休息。下午我们觉定先试作一些草模、草图。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进行讨论,确定了建筑模型各种细节的尺寸以及做法,将我们的构想更加具体化。最后我们总结了今天的工作并初步确定明天的工作后,决定将晚上的时间定位弹性时间,各组员可根据自己的进度确定晚上的工作时间。
梁伟明:心得今天是课程的第二天,我们已经开始模型制作尝试。经过大家的商讨,模型制作的大致方法也決定了,剩下的就剩下实践和修改,当开始制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实际和想像是不大相同,有时候想法往往在实际中无法实现,所以只好一次次尝试,不断去修改,可能这就是动手的魅力吧,果然知识还得要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工作初步方案设计与讨论,备选方案拟定,资料搜集,模型制作
郭小刚:工作主要对主体结构部分分块进行了尝试性的制作,看看可操作性,目前做出来几个,效果还不错。其次是对方案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细化,对一些具体细节进行了讨论。心得今天我们对方案进行了深化,也对部分分块进行了尝试性制作,效果还算是不错的。整个过程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相反,还相当有趣。一整天都在动手制作,虽然进度很慢,一个部件可能会花费好长的的时间,甚至有时候一个上午就做了一个部件,但整个人完全融入其中,不断去思考改进的方案,甚至几个同学一起讨论,对制作方案进行简化,更方便去制作。特别在下午,我们更是遇到一个难题,双螺旋的阶梯不会制作,用圆环制作的阶梯曲折不流畅,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想着是否可以用实体材料雕刻制作,但没材料可供替代。之后想着退而求其次,用小木条搭成阶梯状,然后再用小木条做成栏杆,象征性的做了一个螺旋式阶梯,后续用颜料进行上色。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如工程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很累但很开心。
屈培森: 心得体会:今天主要大家讲了海洋有关生物的生活习性,介绍了自己关于生物相关的建筑形式,大家心目中的建筑都各有特色,让我感觉到大家对于总体设计还是有很多想法的,今天主要敲定了一个浮盘的建筑样式,大家在准备做楼梯,做主要柱子,还有各种房子的样式,对于不同的地形,样貌,功能区的分布进行了划分,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工作量。对于剪纸和模型大家动起手来都做出了很棒的效果,对于建筑特点的划分,尺寸的测量都很精细,对于一个个难关,大家都有在想办法尽力克服,互相出点子,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而且大家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迈进,大家都很准时的来进行讨论,当思路停止的时候,一起想办法查资料。我们还想着对建筑进行不同的改造,让他来适应新的理念和一些承载支撑。而且每当别人做出来好的作品时大家都能相互鼓励相互欣赏,这是一个非常融洽的环境,期待大家在未来的几天继续作出优秀的设计。主要工作:今天就是把统计的动物和相应的建筑样式进行分享,确定了主要的结构布局,划分区域,下午大家一起做浮盘的各个部分,我进行了细节的划分,明确了建筑的特点,功能与结构的匹配性,颜色装饰的重要性,明确布局,进行了一定的工作安排,其次做了一些建筑结构,做了鱼虾适应生活的球状体,进行中心柱的固定布局。
柴松杰:今天我们一起研讨了我们所要设计的海洋建筑的主体结构的设计。另外,我们还分享了我们所搜集了资料的海洋生物和海域,以及所认为能够有可能实现的建筑形式。我选择了石斑这种动物进行分享,主要是因为石斑作为捕食者喜阴喜独居,且捕食对象较小,习性适合我们设计构造接近的环境,建筑我比较支持层叠式的建筑,且能开洞方便海水流通或者种植海洋植物。然后,我和大家一起参与了初步方案的构想,试着实验了模型制作的可能性,然后,我们试着讨论了我们模型一部分基础结构的尺寸,这对我们以后的进一步推进应该能起到不小作用。随后,我们提出需求更多卡纸,向助教报备后,我为大家去文具店买来了更多的白卡纸方便大家使用。下午我设计的结构比较复杂,让人感到虽然细小的结构也需要很大工作量。
樊彦佐:心得体会:今天确认了海洋动物和主体建筑形式,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得出了一个不错的设计方向,这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下午开始试探性地做一些简单的模型,看似简单的模型却可能花费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手工能力的缺失以及做起来永远比看着难。今日工作为:上午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确定了要选哪些海洋动物来体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并确定了主体建筑要造成什么样子,下午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建筑模型来探索怎么做出想要的建筑形式。
张凌浩: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对海洋中的几个物种有了详细的了解,更重要的在是参与讨论如何让建筑变成人类与这些生物和谐相处的桥梁后,感受到创新的想法不断涌出,听取其他组员不同凡响的想法后我受益匪浅。工作:参与讨论主要方案,初步制作模型。
楚建德:今天上午我们先是讨论了昨晚找的一些海洋动物的情况,主要有乌贼、珊瑚虫、寄居蟹、海马、章鱼、海豹、石斑、玳瑁龟等,包括他们的饮食,居住环境,适宜温度,生活水域等等,比较巧的是大家找的生物大多都集中在热带亚热带,也主要集中在浅海,条件比较统一,方便我们寻找建筑位置,根据条件我们把地点初步定在中国的南海,看照片是个很不错的地方。之后又讨论了昨晚找的建筑,看看有哪些地方适合我们建造小型海洋生物圈的想法。之后就是开始动手先尝试着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迷你版的那种,看看效果如何,嗯,搞了一天,虽然用的时间不少,但感觉自己做的着实不咋地,看来自己的手工技能果然不太行,明天要继续,争取把楼梯弄好。
傅学海 心得:今天讨论的热度相对降低了,分析方案的时候,有些同学也没有很专注,或许需要一个更加详细的分工。手工进步很大,大家的作息时间也基本调整好了,明天开始要大干特干了。
工作: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和总结,参与模型初步设计
9月2日
经过昨天下午我们小组对几个方案的模型的初步制作,针对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都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先做哪个也大体有了选择,所以在上午经过一番简短的讨论之后,我们就决定选择昨天确定的主要方案,即一个倒置的悬浮建筑物,中心是一个旋转立体交通,四周有3个综合性功能建筑,且每个建筑都由几个造型各异的模块组成,产生不同的功能以达到使各物种之间以及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目的为研究方向,将这个方案作为我们小组之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之后我们根据昨天迷你模型的制造经验,分别对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分布,建筑具体模块的大小形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中间的旋转立体交通位置不变,但高度有所增加,从45厘米增加到54厘米,在其周围的三个建筑的位置进行了微调,距离中间交通要道更加近了一些,再就是在高度方面进行了调整,从原本的统一高度,变为28厘米、37厘米、46厘米的三个不同高度建筑,美观也更加稳定。
确定了主体建筑之后我们小组又对一些具体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讨论,一个是圆柱形建筑中的圆柱模块,通过对圆柱的分解,提供一些平台,再一个支撑圆柱建筑的柱子上做一些大平台,或者一个单独的可以做成类似船舵的建筑上搭建一些平台,通过这些基础的大平台或者阶梯状平台,提供珊瑚虫、海藻、海绵等生物生存的空间,然后在人类的照看下,更好的生存繁殖,然后用这些优越的环境集合一些生物诱导科技,如特殊的颜色,声波,或者模仿动物形状的建筑等来吸引一些小型的鱼类,小型虾类,寄居蟹等,之后就是海龟、海马等较大一点的生物,一环扣一环,进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小型生物圈。
此外,我们小组想在海面上的平台模拟一下类似沙滩的场景,为海龟产蛋提供便利的地点,之后还可以通过人工的看护提高小海龟的存活率,在海底建造一些类似贝壳、岩石、珊瑚的建筑,通过这种模仿海底生物的造型,在尽量不影响海底生物正常生活的基础上,作为人类在海底的海洋生物观察研究中心,更好的了解这些人类朝夕相伴的朋友们的生活习性,争取解决他们目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繁殖困难、中毒、生病等等,让这些海洋生物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之后我们在昨天的基础上,结合今天讨论的内容,对中心旋转交通部份,周围的建筑模块,海底仿生建筑,养殖平台和部分功能模块进行了制作下面就是我们今天制作的成果。
心得
梁伟明:今天是课程的第三天,依旧是模型制作为主。随着制作的时间和次数增多,手工上也越来越熟练,一些难题也接连解決。而在动手的过程中,会激发更多的问题去思考,果然通过动手,一步一步尝试是解決问题的好方法。
工作是资料搜集,模型制作
张凌浩:今天一天都在按照计划进行,从早晨的讨论中我吸取了他人观点,同时发现并弥补了自己方案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后我却有些迷茫,于是下午我重新翻看了之前查找的资料,并在网络上查看了很多新的资料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希望明天可以做得更好。工作:参与讨论,收集资料,制作模型。
柴松杰:今天我们主要参与了模型制作的初步摸索,我主要负责了辅楼模块的制作,我发现越是带有许多细小部件的复杂模块,越是费时费力比较难做,尽管如此,我还是成功试做了两个实现人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的核心模块的模型,一个是海洋潮汐能发电机组来提供清洁能源,一个是净水处理污染的系统,我把这两个模块都设计成适合模块化组装的模样,方便和其他同学做的部分组装到一起。
樊彦佐:
心得体会:今天继续在尝试制作模型,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我进行了多次尝试,在网上查找资料,最终终于做出了一个还不错的模型,并得到了小组成员们的认可。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做好一件事需要不断尝试以及查找资料的重要性。
今日工作为:今天一整天都在继续通过制作模型来确认之前确定的方向是否合理,经过不断的尝试,我自己也成功制作出了一个建筑模型。
屈培森:心得体会:今天整体感觉我们组的工作进度还是比较平稳的,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下,大家都在做着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为了一个浮盘的主要建筑形式,大家都在做着符合不用生物的建筑,有着自己的设计喜好,并且形状有特点,看见有旋转房屋,潜艇式的可装载的房子,一些仿生建筑,对浮盘的补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难题,对于后面的颜色把握和建筑的连接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始,对于后续的工作我们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部署和讨论,对于正确划分功能区,联系到生物的实际生活,将绿色环保,对海洋有好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设计思路中,是否把握到重点,权衡人与自然的平衡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注意的点,还有就是大家的效率算是不错的,就是很容易发呆,少了一定的交流,后续的整合还是比较困难的。
主要工作:前一天我主要和队友做了大纸球,今天选择作为一个浮盘的主要结构,今天早上劈木条,绳子做主道,主要将浮盘中间的螺旋楼梯铺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主要柱子的尺寸和选型布局做了调整,下午参与做了浮盘的爪钩进行整体的迁移和固定。
傅学海:心得:今天大家分别制作了很多模型,探索了各个方案和不同建筑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尝试了很多手工的做法,很有激情。
工作:组织大家讨论,确定上下班时间,制作某个方案的模型
郭小刚:工作主要是今天还是对主体结构的尝试性制作,制作品的效果还不错。此外对主体方案也进行了优化,功能更明晰。
心得:今天我们对方案进行了深化,也对分块进行了尝试性制作,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动手操作环节还是挺有趣的,用纸折成各式建筑物的形状,或者在纸上画形状,然后剪切下来,进行立体拼装。用纸片进行各种形状的拼装还是挺有挑战性的,特别是不规则或者曲面状极难拼装,拼装出来的效果也有很大可能不好。下午主要进行了主体结构楼梯,悬停部分进行了讨论,每一部分虽然不能很完美,但是都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双螺旋线太难做了。悬停段构想已经完成,也在进行初步试做。在做东西的过程中,每分每秒都是全神贯注,非常投入,特别是悬停段的处理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效果很好 。在试装时,试件形态还是挺符合要求的,就等明天的实际操作了。今天还尝试了一些小模型的制作,有模有样,过程很开心。
楚建德:今天上午我们根据昨天的制作经验,对接下来的模型制作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大家讨论一下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又去准备了一些胶水卡纸之类的材料,然后就着手开始制作,我今天的工作主要是对昨天的模型的完善,用小木棒做成楼梯的主体结构,然后用细线连接出楼梯的形状,之后就是最麻烦的用小纸片把楼梯覆盖住,因为操作的原因,每个空隙所需的小纸片都不一样,还是蛮有难度的,尽管如此,见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是很开心的。
9月3日
屈培森: 心得体会: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一起讨论明天要做的展报来进行明天的展示,主要考虑的是完整的将自己的设计思路表达清楚,各种生物元素需要结合建筑特点,并进行排列,建筑的功能划分需要进行细分,考虑水温调节,阳光补充,是否旋转,颜色的划分,植物的规划,以及食物的补给,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今天做的海报主要需要将建筑样式画出来,对于四个主体结构,需要将细部划清,大家都很积极,展现了独一无二的画工和技能,拌颜料,立体描绘,相互帮助,做好了主要的部分,其中我也给其中主要的三个建筑起了名字,主要结合了一点背景故事和古文寓意,感觉非常开心,还尝试了一点书法,但是自己写的不是很好,还需要要多多锻炼一下自己。
主要工作:今天大家一起参与了海报的设计,我主要涂色,画一些建筑,尝试了写标题。
柴松杰:今天我们主要进行了展板的制作以及第二天展示的准备,首先我们进行了对我们所构想的建筑的功能和交互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然后我们思考了我们建筑与我们所选择的动物的交互,以及我们能在什么方面上帮助我们所选择的动物。然后,我参与了我们小组展板的制作,从决定方案,到打底到描边,再到上色,我们虽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是工作进展顺利,稍微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楚建德:今天大家讨论了一下关于展板布置的相关内容,包括选择主体建筑,从哪个角度画画,展报展示的时候该如何讲解,是边画边讲还是提前画好然后进行讲解,之后又讨论了展板要分成几个部分,包括灵感来源,总体简介,故事背景,功能分区,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如何适应动物的习性,包括动物的食物,居住,繁殖,活动,都有进行讨论,在之后就是大家在黑板上尝试进行绘画,调整相应的大小和布局,虽然自己画的不好,但幸好组内有非常擅长的同学,画的非常好看,之后就是调色上色,期待明天的展示。
张凌浩:今天主要是在与大家一起讨论并制作海报展板,除了在中午的时候大家各自查询资料外,基本都是小组合作进行的。我体会到了在团体中工作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把工作完成的非常好。工作:查询资料、参与制作展板。
樊彦佐:心得体会:今天在制作展板为明天的中期检查做准备,每个同学各司其职,有调色的,有绘图的,有上色的,有负责明天展示的,大家共同完成了这一庞大的工作,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团队里每一份子的付出,团队合作是伟大的。
傅学海:心得:今天我们完成了展板的设计,在过程中进行了很多的讨论,并且认真地对我们的主要物种和各种结构进行了深化收获很多。工作: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参与到结构的设计以及展板的制作。
郭小刚:对展板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全体人员都是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智慧。下午对展板进行展绘,这个过程更加有趣。展板展绘上色是对团队设计理念的一种直观反应,最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挺能反应我们原来的设计理念。展绘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展板上展线了自己的才艺,有筒形建筑物,有球体建筑物,有抓钩,有螺旋体,有交通运输工具,有各种动植物,展现出一幅海底景观图。人利用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智慧搭建了提高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建筑,并且采用仿生结构,与动物更亲近。珊瑚岛适合各种鱼类的生存,海上小岛适合龟类动物繁殖,还有一些镂空结构方便动物玩耍。虽然都是男生,但展绘出来的图形还是不错的,上色后的图画也是不错的。几天的努力得到实现,很高兴,很开心。
梁伟明:今天是课程的第四天,开始了是展板制作,之前也有过展板的讨论了,所以过程还是比较快的,其中难度在于如何展示我们的理念和制作的美术方法,也可能我们组的总体艺术感不太行,美感方面有点不尽人意,但还是很好的展示了我们的理念和想要表达的东西。
9月4日
今天上午,我们小组进行了期中答辩,给老师的印象是我们小组的模型特别是主体结构和为动物建造家园的主题有点偏离,老师对我们的作品主要在方向上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即增加更多的为动物建造的元素,少点人类的元素。其次就是主体结构螺旋形圆筒利用率太低,只是作为运输通道。然后就是选取的主要物种过多,没有突出。最后就是整个模型可能会比较大,耗费的材料比较多。此外,在听完自己小组展示完后,我们也听了其他小组的展示,其他小组内容与设计主题更契合,设计模型没有很多的建筑物,形式更紧凑,给人的感觉更加小巧精致。结合老师给的意见,下午,我们小组对设计理念和模型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改进。在主要动物方面,主要选取了珊瑚虫和海马。珊瑚虫主要是为了给海马提供抓握环境,使身体固定;在建筑体型方面,采用了莲花瓣螺旋上升布置的建筑类型,更详细的设计动物的家园,更具有针对性,不再冗长。针对海马需氧特别是刚出生的小海马在雄海马育儿袋数量比较多,更加需要氧气,我们在莲花瓣上安装氧气泵,给海马提供氧气;在海马对水质要求上,我们有净水器;还有半开放平台,有拟态珊瑚,供海马抓握;针对海马对光线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的要求,我们有遮蔽的半开放空间,可以根据环境的光线强弱,机器自动进行补光或者适度遮光,以调节光线强度。在对生物习性进行更深入剖析和处理之后,我们小组对模型的尺寸也进行了确定,模型直径为70cm,两层高,六片莲花瓣螺旋式上升。
柴松杰:今天我们进行了中期展示,老师对我们的作品提出了方向上的修正的意见,我觉得老师有一点说的比较重要,也就是我们部分建筑结构和我们的生物的结合不够紧密,我们的中心柱也没有体现出比较重要的功能。下午我们讨论了我们的修改的主要方向,和同学一起,我们组商量出了我们的结论,那就是专一针对一两种生物做专业化处理,主要是以珊瑚虫和海马来设计我们的功能,尽管这次方向大转向可能对我们的进度造成影响,但应该能提升我们设计的质量和成熟程度。
屈培森:今天早上主要进行了中期展示,我们组的方案有许多新的想法,我们也做了很多准备,在展示上我们主要讲了我们建筑的功能结构,连接方式,匹配的生物,海底的一些建筑想法,想到老师对于我们的建议是人类要为生物建造建筑,我现在对于这个观点还是比较模糊的,谈到人与自然和谐,但时我们知识为了某种建筑的好看或者将自己随便做的模块进行简单的拼接,没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模型想法,只是简单的拼凑,下午推翻了原来的想法,现在想来我们的前期工作做的不是很好,没有理清具体的思路,有点混乱,想要做到精致和美观,就只能具体到一个物体上了,对于尺寸闭合性,曲线型我们都必须进行仔细的洞量,预留空间,做好区域规划,不能盲目停滞,对于木条其它材料也要多加利用,想好办法。
楚建德:今天上午是三个组的展板展示,再给老师展示之后老师给我们提了不少建议,之所以会这样,很大原因是最初的审题出现了问题,这次的模型应该更多的是为动物服务,而不是为人类服务,从人类视角讲的应该是身为人类,我们能用自己的技术、建筑为动物做些什么,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因为审题错误,我们之前的方案大部分可以说都不合题,所以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再来,于是下午我们就又进行了一番讨论,选出了海马作为我们要保护的动物,针对海马的生活习性,包括生殖,捕食,运动习惯,居住条件,等等进行了新模型的设计,初步定下来的是一个花瓣状的建筑,具体还要明天继续讨论。
樊彦佐:今天上午老师对我们进行了中期检查,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下午大家积极讨论,重新选择了设计方向。这让我感受到了做好一件事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只有不断的打磨改进才成取得优秀的成果。
张凌浩:早晨的展示中,同组的演讲者生动的描述了我们前段时间根据资料创新的成果,这时我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前一段时间中既有遇到困难时砥砺前行,也有突发灵感时突飞猛进。但有些遗憾的是,我们的方案有些偏离主题,于是我们决定重新修改方案。原本搜集的资料让我们较快的完成了初步构想,希望明天的模型制作可以更加顺利。
傅学海:我们对主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们需要重新纠正,我们已经偏题的项目,老师的剖析非常的精辟,有一种一针见血的感觉。工作:旁听期中检查并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参加讨论重新确定方案。
梁明伟:今天是课程的第五天,开始了是中期展示,经过老师的建议,我们还是決定改掉原来的方案,打算用新的方案,果然意外还是会出现,不过这也沒能难倒我们。
郭小刚:今天进行了期中展示,小组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型暴露出了问题,有点偏离主题。结果是有点打击的,但还是迅速调整了状态,重新调整了设计理念和设计了主体结构,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9月5日
今天上午小组成员首先进行了讨论,大家觉得昨天提出的花瓣形结构太过简单,决定推翻重新选择建筑形式,最后决定制作一个三层三叶草形结构,整个结构中心有一根中心柱,通过吊索连接每一层的三叶草结构。结构直径首先暂定为70cm,经过在实际展示底板的尝试性布置后直径改为48cm。随后大家通过手绘和计算机软件多次尝试找到了三叶草叶片合适的制作方法,并确定了每个一层有三个三叶草结构,往下每层的三叶草结构会稍微增大一点,随后大家便开始着手制作三叶草叶片。制作完成后大家开始制作一层结构样模来看看效果,首先大家制作了一个半径3cm的圆柱作为中心柱,在每一片叶片上贴上木条用于固定和划分区域,用于安放各种植物来为海马提供居住环境,由于时间问题工作到此为止。中午有同学提前到完成了这一片心形的结构,效果非常不错,于是下午同学们各自分工,有几位同学负责制作三叶草叶片,其他同学负责制作动物模型和海底植物模型,最终制作出了大量的海草模型和几个海马折纸模型,用于摆放着之前用木条在叶片上划分出的区域,最终制作出的样品实现了小巧而精致。
梁伟明:今天是课程的第六天,昨天已经決定开始新的方案了,今天开始也把方案弄的比较完整了,建筑模型的主体出来了,构造方法也有个大概思想,大家的想法都非常有参考性,我想很快我们就可以完成模型的制作,开始把精力投入展示的准备了。
屈培森:今天我们推到重来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设计了心形的结构,摆放起来还是非常美观的,总之我们开启了新的开端,今天大家都在做新的东西,不断尝试新的结构搭接,极尽发挥各自的思路,对于心形有大中小三种结构,我们选择按大小依次排列。同学们选择用计算分析软件进行心形的绘制。下午对于一些缺席错过了模型分析,表示一定抱歉,后来大家做模型和纸质植物做的都非常好看,我们感觉到了我们进步了,分了小组进行任务,但是我们接下来的任务还是很多的,PPT,展板,上色,底盘的制作,绘画,小零件的制作和细部结构规划,所以不能松懈,把握时间,要提高效率。主要工作:讨论模型主体结构,做底板加固。
张凌浩:虽然在昨天的展示中,我们原本的方案与任务书中的主体有些许偏差,但是我们组的士气并没有受到打击,大家依旧热情高涨的讨论着新方案的结构。再一次的开始,我们已经站在新的高度,讨论完细节后,同组一位成员立刻完成了部分模型,这使得我们在下午的整体制作过程中如鱼得水。今天的高效让我信心倍增,对明天的期待也更加强烈。
柴松杰:今天我们主要是根据前一天进行中期展示的结果进行方案的修改和改进,我们前一天的结果是做叶子型的结构,但是根据我们的美观性考虑的,我们将形状进行了再优化,优化成了三叶草的样式,这样一来,我们的整体建筑就已经初定雏形,接下来就是加紧施工建造了。经过一下午的工作,我们迅速搭建了5个主要构件,剩余4个构件还需要完成,不过我们只需要数个小时应该就能完成,总而言之,今天工作虽然辛苦,但还是比较顺利的。
楚建德:今天早上先是对昨天的方案进一步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做一个三叶草形状的模型,共分大中小三层,然后又在卡纸上确定了一下三叶草的尺寸,再之后就是找三叶草图案,照着绘画,剪纸,然后就是分工批量生产这种三叶草,最后大家再组装起来,中午没回宿舍,继续在教室做模型,做了一个叶子瓣,但感觉花费的木条着实不少,看来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幸好人多力量大,一下午我们就完成将近一半的叶子模型的初级阶段,还做了很多海草的装饰物留待之后使用,明天继续做模型。
樊彦佐:在今天上午的讨论中大家又推翻了昨日的模型选择,选择了三叶草形(心形)结构,实际做出来样例后效果非常好,经历了很多挫折大家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下午的制作模型中,为了折出栩栩如生的海马需要很繁琐的步骤,在一些很难折的步骤中我和同学一起互相帮助,终于完成了复杂的海马纸模。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团队的伟大,团队真正让我感受到一加一大于二。
傅学海:心得:今天制作了很多手工,提升很大。
郭小刚:新模型是心形状,外加纸质海马,珊瑚等,初步制作出来效果挺好的。最开始的这一步最难,踏过这一步之后,后面就好做了。希望后面模型制作更加的顺利,模型更加精致好看。
9月6日
昨天我们主要进行的是我们建筑结构中三种不同大小的平台的设计和制作,今天我们依然是围绕平台进行工作,同时,我们也开始推进我们展板的重新绘制的制作工作。
随着我们整体建筑结构逐渐明确,我们对建筑最初的功能构想如今也需要落到实处,设定已经可以进行完善,经过我们的思考和讨论,我们的建筑的设定暂定为如下内容:
1.背景设定:我们的建筑现在确定是以海马和珊瑚虫为主要物种,围绕保护海马和珊瑚虫这两种重要濒危物种建设的,适宜它们生活和繁殖的工程。
2.建筑概况:建筑主体分三层,每层高8米,为核心筒结构,核心筒周围的结构向外延展,半径最远达到26米。全建筑牢固建设于南海近海区域海床上方,建筑总体呈多层三叶草状,从上到下各层由小变大,并且逐层偏转一定角度。每一层都在下方设一夹层,用于通过管线和放置调节温度的设备。每片三叶草的侧面都对外敞开,顶部加盖或不加盖。手工模型制作时,我们在每片三叶草叶片的底部都加上了木条进行结构上的加固,防止纸片塌陷。
3.主要功能分区:
一.珊瑚虫生长区:用来培育珊瑚,提供生长环境,主要设备包括海水温度控制装置,水质净化装置。
二.海马生活繁育区:层层密集放置了珊瑚礁、裙带菜、藻类,位于建筑内部,主要功能包括温度控制,海水净化,氧气供应和海浪模拟功能,满足海马的生活繁育需要。该区块地板设置有格栅,以防止水土流失。区块内设有饲料投喂器,必要时可进行投喂(常时不启用)
4.主要设备:
控温管道:埋在各房间下方的设备夹层中,调整生活温度
氧气泵:适应生物较高的海水氧气需求,每房间布置一到两个
海水净化装置:安装在核心筒内部,从上方进水,对海水进行除污净化处理,排除垃圾,过滤有害物质,防止自然情况下常发生的因污染导致珊瑚和海马不适应环境的情况,净化过后的海水将从中心的核心筒分别输送到各个区域
涡轮装置:用于定时产生人造海浪,以满足海马需要一定海浪的需求,克服建筑内部较难受到自然海浪影响的问题,同时,将核心筒中净水装置所净化的海水输送到各房间
投喂器:海马一次产嗣量巨大,所有刚出生的幼年海马都需要海马爸爸照料,常见幼年海马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海马爸爸过度劳累且不能帮助小海马觅食而饿死,因此,在海马的繁育季节可以进行适当投喂,增加小海马存活率
海洋能发电机:环保的发电装置,安装在建筑外部周边附近,提供给建筑的能源所需,可使建筑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能够持续运作。
随后,我们加班加点进行了我们模型的主体建筑的建造,我们目标在今天之内完成主体建筑的三层部分,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能够在9:00结束工作之前完成,同学都非常疲惫。不过,我们尝试了上色,确定了方案,并且初步完成了其中一片四叶草的搭建。出此现象,主要是因为上色和连接的工作量超乎想象的巨大,在我们熟练这些工作后,明天应该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9月7日
昨天我们围绕着模型平台进行工作,也开始推进我们展板的重新绘制的制作工作,而今天则主要是把模型平台完成,随后开始模型的拼装和底板四周的装饰。建筑整体结构基本已在之前明确,而建筑的功能如今也落到实处,设定大致完善,剩下的是细节的完善了。
建筑的主体以及功能设施就在今天早上已经顺利完工,随即也开始为美观作需求,经过一番的讨论后,也出了大致的决定。基于我们的模型是以三叶草作参考建造,在主体上我们还是以三叶草的配色为主,以树绿为整体配色,而在色彩方面是打算以由内到外,由浅入深的渐变上色,而中心的核心筒也并没简单的只是三叶草梗茎的草绿,为了别具特色和与叶片好好紧扣且不显突兀,在选色上采用的是自然树干的灰褐色,细部上加以土黄点缀,整体的意义大致是以三叶草树为寄托,代表了三叶草的幸运和大树的茂盛生命,以此来表达我们对两种海洋生物所带的希望。四周的海洋生态我们并没有破坏,所以在模型上依然是以海底的生态模样来制作,不同颜色的珊瑚,礁石,海带等都上色然后铺上,模型装饰方面基本完工。
展示方面的PPT已经开始动工,根据己立设定,在PPT上大致已把届时需要作重点介绍的内容做出,但细致的内容还需作进一步的讨论,如建造的材料,地基的处理,装配结构的形式等等,都需等明天作出详细的细化然后决定。
由于模型的工作还是众多,展板的工作也只能推迟,但根据我们已经定好的设定和模型的大致模样,展板的制作也只要把重要内容圈出作展示,所以工作进度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今天我们仍然工作到9:30后,同学都非常疲惫,但看着模型的从无到有,一步一步自己亲手搭成时,内心还是很触动,成就感满满的,辛苦和労累也是值得的,也希望到展示时能取得我们期望的成果,不要辜负大家的努力和汗水。
9月8号
今天我们分工收尾,三位同学进行模型的最后深化,两位同学制作展板、两位同学制作ppt和视频、组长负责验收和工作总结。我们完成模型后,负责演讲的同学,去演讲教室试讲了两次,然后组长组织了最后一次讨论。确认了分数分配和明天集合时间。然后我们一起清理了桌子,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