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创造性设计》课程开课的第一天,大家在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就开始了对主题——从人类视角为海洋生物建造一个家园的解读。
上午,我们首先从构筑物的可能性上分析,由于海平面以下的限制,我们先否定了船类和冰川型,然后选址方面,因为深海复杂且危险,浅海区域海底生物更多样,我们确定将目光放在海水深度在五十米到一百米区间的大陆架上,既有光的透视又有可操作性,参考今年世界海洋日我国提出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我们将选址定在南沙群岛周边的大陆架上。
中午,我们在线上确定了构筑物就以人工鱼礁作为基础,再结合之后选取的海洋生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商讨过后,为响应世界海洋日主题,我们决定以“拯救濒危海洋生物”为副主题,以此为下午讨论的方向,我们继续收集相关资料,查找文献、纪录片等。
下午,我们首先整合了现有的资料,在众多物种中选出了“儒艮”“苏眉鱼”“鹦鹉螺”等代表,然后讨论得到“人工鱼礁比较适合体型不大,且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在食物链中处于更靠中间的位置的物种作为我们考虑的救助主体”的结论,就此我们选择了鹦鹉螺作为我们海底新家的主人,其他原因包括鹦鹉螺兼具几何的美感和海洋的深邃感,在考古、生物、艺术等领域均有很高的价值等。之后,我们参考了墨西哥穆赫雷斯岛海域水下雕塑博物馆等案例,提出了自己构筑物的功能和价值考量,如打造一个纯天然的水族馆,或作为一个潜水圣地,或者建造一个海底公园,也可以仅作为鹦鹉螺宁静的家园。就此我们还提出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的构筑物的外观和内部构造方案,比如把整个水族馆作为一个人工鱼礁,让鹦鹉螺甚至其他生物在其表面或内部生存,将其设计为鹦鹉螺状,用电梯或螺旋滑梯作为参观者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又如将潜水爱好者们隔离在圣地以外,将鹦鹉螺生活的这片区域设计成带有宗教色彩或极具艺术气息的殿堂,供潜水员们俯瞰;再如海底公园主体部分作为鹦鹉螺的栖息地,周围可以再添加一些海底迷宫、秋千、船锚、雕像等作为装饰;或者单纯给鹦鹉螺建造一个“亚特兰蒂斯”供它们自由生存,仅在外形上做一些创新,例如风车状、钻石状等。因为方案较多,且希望有更惊艳的想法诞生,我们暂时没有确定构筑物的基本功能和外观,并作为晚上大家思考和触发灵感的问题,另外,晚上我们会针对环保方面和生活习性方面设想还能为它们增添什么功能,并想象如何融入到构筑物中,并体现我们的宗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一整天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感觉虽然我们暂时进程缓慢,但是大家在讨论过程中所体现的团队凝聚力深深地触动了我,希望我们之后会再接再厉,也为海洋保护事业未来的设想尽微薄之力。
课程的第二天,在开始今天的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整合了第一天现有的资料,确定我们的目标是“为新引进的鹦鹉螺建造新家”,于是开始了今天的工作。
早上,在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我们对于昨天萌生的构造和功能想法重新进行了讨论,决定不把人类作为必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即把最基本的功能定位于鹦鹉螺的生存(天然水族馆和潜水圣地都是为人服务的,对鹦鹉螺的救助很可能不到位),但在此基础上仍可以保留人类活动的区域,如连接海面的电梯通道、观望台等。就此我们希望以人类的视角为它们建造一个“度假村”,并思考适合的建筑构造,并决定之后在待定的方案中一个成为我们最终的构筑物,其余也可选取部分作为装饰物。另外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鹦鹉螺的生活习性,发现了几个关键点:鹦鹉螺喜夜间活动,不群居,雌鹦鹉螺之间敌对性较强,产卵时会去到更浅的海域。之后我们决定将建筑构造和建筑用材结合起来考虑,按照可行性设计、最优设计、系统设计的顺序确定我们的可选方案。
中午,我们继续收集南沙群岛的环境方面需注意的问题,将这些因素作为可行性设计的一部分继续考虑方案。
下午,我们先考虑了选材方面的可行性要求,总结出几个要求:防水(有些材料可能需要渗水,待定),耐腐蚀,有一定强度,对环境污染较小,生物可以较快适应,还有密度和承压等方面。就此,我们先在较为常见的材料中,挑选出岩石、玻璃、混凝土、部分金属等待选基础建材,再通过查阅资料和论文,发现一些海底管道或新型人工鱼礁所利用的材料或满足条件的新型材料,如钙质砂、碳纤维复合材料、添加贝壳粉的硫酸盐水泥等。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建筑构造方案的分享和投票产生其中最优的设计,期间大家都积极贡献了脑洞,踊跃参与进了最优方案的选择中,对鹦鹉螺状,竞技场状,“两颗水滴”,“海底之树”,贝壳状,风车状,钻石状,海底雕像,“亚特兰蒂斯”,观光电梯形,魔方状等方案进行了选择,并与建材联系起来形成最后系统的备选方案。最后简单叙述获胜的三种备用方案:
第一,以岩石和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建造鹦鹉螺状构筑物,灵感源于鹦鹉螺自身的黄金比例,我们拟以鹦鹉螺的中心作为构筑物中心建造中间低四周高按照鹦鹉螺螺旋的方向逐渐爬高的建筑物,并将整体分为法线切割的几部分以适应鹦鹉螺不适应群居的特点,可在构筑物四周延伸出去水母状人类参观的平台;第二,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建造两颗水滴状构造物,灵感源于太极阴阳两极,若单独看某一极,可以看出鹦鹉螺的形状,构筑物主体穹顶为弧形,俯视为水滴的形状,犹如两个鹦鹉螺相拥在一起,在四周可以加入雕像等装饰物,鹦鹉螺则居住在水滴间的空隙或构筑物上;第三,以岩石和钢筋混凝土为主材料建造竞技场形构造物,灵感来源于古罗马竞技场,很多孔柱就像为鹦鹉螺们分好的小房间一样,构筑物主体可以参考原竞技场的风格,中间的空地可作为鹦鹉螺食物的诱居地或者体现人文特色的装饰物。
今天尤其是下午大家都富有激情,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不仅事半功倍,头脑风暴也进行得更加高效,明天我们将进行最终方案的选定并加上亿点点细节,希望我们小组之后的工作能蒸蒸日上,大家在完成课程之外还能收获更多东西。
课程第三天,我们先总结了前两天的工作,对工作进展和工作安排进行了规划,早上的任务我们继续对昨天的三个备用方案进行讨论,最后选定鹦鹉螺状为我们的基础构型,但我们认为直接摒弃另外两个方案太过可惜,于是决定将这两个方案最突出的特点融入到鹦鹉螺状的方案中,初步设想为:构筑物从一个鹦鹉螺状变为两个鹦鹉螺状形成水滴的形状,侧面构造可参考竞技场的孔柱为鹦鹉螺设计很多“房间”,鹦鹉螺螺旋的最中央设置树状电梯,其他与昨天的构思相似。之后到中午的时间,我们便进一步完善构造和相关细节。
下午,我们把任务主要分为两部分,方案完善和展板初步设计。对于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图,将三天来我们搜集的资料,已确定的方案设计等各种要素分成结构、功能、性质和其他要素,结构即我们基本确定好的构造,也利用SU建模得到一个初步模型,功能可以分为为鹦鹉螺、为人、为环保服务的用途,其中以满足鹦鹉螺的生活习性为基础功能,性质包括构筑物的颜色、大小、用材等,其他要素中较为主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另外还包括人类活动影响、装饰物等。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体现在:由于结构已经基本确定,我们可根据所需求的功能放置于构造的一部分形成功能分区,构造中实在无法满足的再进行添加,这些信息反馈于构造可以对性质产生影响,比如为了适应鹦鹉螺的居住,我们在构造中选定它的住所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住所的尺寸等,其他因素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可在之后进行考虑。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从很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方案。
另一方面,我们开始设计中期展示的展板。首先,我们确定了我们构筑物的名称为“螺居”,并进行了大概排版。我们决定将标题写在中央靠上的位置上,标题下面将我们的概念剖面图展示上去,剩余的空白按顺时针的方向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选秀”“灵感”“功能”“内涵”区域,主要画上一些简笔画进行修饰,文字内容写得少一些,体现美观简洁的特点,并在今天晚上将这些部分分工给各位组员进行预加工,并准备四个区域的讲稿。
由于老师的时间安排,明天需要尽快将展板制作完成,在三天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小组变得愈加团结,我也相信明天的工作我们可以迎刃而解,加油!
转眼来到课程的第四天,今天的主要工作为制作展板和向老师展示方案,由于工作较为繁重,我们今天的休息时间被压缩得较短,但看到最后的成果,大家还算是欣慰。
上午,到教室后我们先讨论了展板的排版,决定保留昨天的预方案,并进行了分工,准备讲稿的同学继续对方案进行修改,设计展板的同学开始商讨所用道具,最后我们选择将简笔画画在与展板相同材质的卡纸上,裁剪下来后以小卡片的方式粘贴在展板上,这样增加容错率且不会显得过于违和,也体现美观简洁的特点。我们利用昨天选择的简笔画插图,首先临摹在拷贝纸(用较薄的透明白纸代替)上,再刻画在卡纸上并上色,完成小卡片的制作。依照最初的方案,我们又将概念图打印出来,在白纸上临摹后利用彩铅涂色作为我们展示的重点。
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回来继续设计展板,首先我们确定了边框,并将四个部分对应进去,留出富余空间。另外,我们设计了小卡片上的艺术字标题“螺居”,贴在我们构筑物示意图的旁边。在完善展板并将用于修饰和解释关键信息的小卡片粘贴上去之前,我们把讲稿检查了一遍,确定其能将我们想要展示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并添加了修饰词和串联词,同时把关键字提炼出来,作为解释文字写在展板上。所有内容准备就绪之后,我们开始完善展板,按照我们设想的排版将小卡片,小标题和关键字加在上面,予以微调,使整体看起来更为和谐。展板完成之后,我们进行了一遍演示,几位讲讲稿的同学走了一遍流程,我们还设想了老师可能会有什么问题进行提问,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向老师咨询。
晚上,老师“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始按顺序对我们几组进行点评,轮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鼓足了精神,开始向老师陈述整个方案,从“选秀”我们为何选择帮助鹦鹉螺,到“灵感”我们从何处想到这个具有创造性的构造,到“功能”结合鹦鹉螺的习性我们为它们建造了一个怎样的新家,最后到“创新点”(名称调整过)我们构筑物的与众不同之处何以体现,整个过程还算顺利。介绍结束之后,老师肯定了我们的优点,但更多地指出了我们创新点不够到位,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想象,在原有基础上增添真正的创新点。
几天来最忙碌而充实的一天,我们也反思了工作上的欠缺,虚心接受了老师的教导,至于创新点,我们也有了思考的雏形,相信之后我们能改造出更完美的方案。今日展示成果如下:

不知不觉,课程进程过半,今天我们的主要工作为模型重要尺寸的确定和初步制作。
早上,我们先对昨天晚上老师的教导进行了讨论,准备将昨天创新点的雏形先构思完善,因为我们的构筑物中除了鹦鹉螺的住所,还包括人工作业平台和海底电梯,我们希望海底电梯的树状结构能被利用成我们整个平台上下移动的中心轴,并利用气垫等来控制上下移动的范围,这样不仅符合鹦鹉螺垂直洄游和浅处产卵的特点,还可以让整个生态系统“运动”起来,对海水流通和环境更新都有好处。形成最终方案后,我们开始结合渲染图确定模型基本的尺寸。我们先选择了A1卡纸作为底板,因为我们的构筑物比较复杂,用大一点的底板既方便又能体现我们所有的想法,然后我们定比例为1:100,之后确定了底盘的半径和构筑物主体俯视图的短轴、长轴长,结合尺寸我们还确定了鹦鹉螺壳状构筑物各区的高度,按照等差数列由脐部向外递增(或按照螺旋状让构筑物外沿形成一条曲线,暂定)。确定尺寸之后,我们开始清点已有的材料,并将我们决定购买的材料向助教报备。
下午,我们直接上手模型的初步制作。由于我们组内只有极少数几位同学有过模型制作的经验,我们便让他作为模型制作的总指挥官,对基本操作进行讲解演示,布置初步任务和进行分工。因为我们比计划提前了一天开始制作模型,我认为“慢工出细活”,也为了加强组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我们决定进一步细化任务并增加分工到的人数,确保成果更细致。开始上手,开始大家切割、粘连等手法还比较生疏,所以我们放慢了节奏,几个人聚在一起,用6mm * 6mm的木条先做出了A1卡纸大小的框架作为底座,再通过打印的示意图将各块构筑物的轮廓剪下来,用绘图纸一边描着轮廓,另一边确定高度,用双面胶固定成为我们初步的构筑物模型。
今天虽然进展不大,但我们对于建模有了一定的理解,技巧也掌握得更为娴熟,之后的效率肯定会更上一层楼。明天的任务就是模型的继续制作,针对目前构筑物模型结构的不稳定性,后期可以在其中加入木条等进行结构的加固,在组合起来之前,我们还可以进行镂空、上色等操作。
一天下来,我感觉我们组组员之间更为团结和默契了,相信大家在最后几天能更好地互帮互助,我们一起进步!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模型的制作,早上我们先把各块构筑物的初步模型完成,之后按照我们的设想,对初步模型进行加工。首先,如果每一区的高度只以等差数列得到的高度确定,看起来会显得比较突兀,于是我们决定高度上我们也利用螺旋的形式,即保持各区最高的高度不变,沿外圈和内圈从脐部螺旋上升,所以我们将模型从高到低平面展开,先画线再切割,得到我们设想的新模型。然后,我们决定对其进行加工,按照昨天的安排,先在表面进行镂空,将窗格作为鹦鹉螺住所的大门,为了美观,我们统一只在纵横两个方向切割符合使用需求的不同大小的窗格。另一方面,我们另外几位同学则主要考虑海底电梯和支撑的问题,我们对昨天做好的框架底座进行进一步加固,尤其针对需要放置海底电梯的位置。为了实现昨天我们构思的创新点,我们还需要在模型中加入气垫这一元素,于是我们利用绘图纸卷成大小相同的圆筒作为气垫,后续再加入木条进行加固,卷成圆筒后,我们还可以将圆筒拼接在一起,放置在整个模型最下方,也起到支撑的作用。
下午,我们先把早上未完成的工作结束,然后进一步完善方案,决定在模型各构筑物之间插入彩色木条表示鹦鹉螺居住内部的大致环境,既符合其吸附的特性也对结构有支撑作用,所以我们先做了一部分彩色木条,决定在完成构筑物上色和粘贴后再加入进去,为了总体的稳定性和形状的契合度,我们还会再加入立柱。之后在上色环节我们有一点停滞不前,首先我们准备在各区的空隙间的两面涂上灰色表示阴影,但由于配色和每个人不同的上色习惯和方法,有的面上颜色涂得过深,有的面上颜色太过不均匀,但因为这位于视线盲区,我们决定先保持现状,之后再想应对方法。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在准备对外侧和内侧上色时,先考虑了一下,按照最开始的设想,我们决定以橙色为主色,但实验了第一个之后,我们认为效果不太好,开始调整方案,激烈的讨论过后我们从备选的“纯白”“天蓝”“淡粉”中选定了纯白色,但因为纯白色涂在纸上的效果看起来和没涂区别不大,所以具体的对策我们决定今晚回去构思。好的一方面,另外几个同学基本完成了海底电梯结构的制作,我们明天的工作量就减少了。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比较大的瓶颈,问题还是出在颜色这种不太复杂的因素上,降低了我们工作的整体效率,我们反思之后也知道要更注意细节,仔细考虑之后再上手。所幸大家并没有气馁,反而更激昂了志气,明天的任务——基本完成模型的制作,我们肯定会做得更好!
第七天,我们继续昨天的工作,由于海底电梯结构比较庞大,是利用一米的木条螺旋穿插在上下两个纸板中,我们在中心加入圆筒保持结构。一晚上的抉择之后,我们依然决定使用纯白色为外墙和内墙上色,这样消除色差的同时还可以让鹦鹉螺等生物在上面留下生活痕迹,可以供人类研究。至于昨天失误的构筑物,我们立即进行重做。这边为构筑物上色的同时,另一边我们开始做支撑气垫的木条,并用胶水固定在气垫圆筒的两端,处理完之后,我们便将气垫放在我们的底座框架之下,经检验,气垫底座足够牢固,能够支撑起我们所有的结构,但是气垫粘贴并不是很紧密,我们又加固了几次。
下午,我们将上色后晾干的构筑物主体用双面胶或固体胶粘了起来,为了其稳定性,我们决定在其中加入立柱,通过与构筑物模型相比做出合适的大小。同时,我们的最终SU模型制作完毕,制作的同学为我们稍微讲解了自己的想法并介绍了我们还没有加入模型中的元素,比如岛上的构造物等(我们制作的模型应该不会包括这一部分,视情况而定)。因为502胶水数量不够,我们另外几位同学没有一起制作构筑物支柱,而是像制作展板时一样,对小物件进行加工。我们现在的设想中,要包括进去的有:底盘长轴边上的雕塑,短轴边上的风车,构筑物各区中间穿插的彩色木条,水草、珊瑚、石头等物体,当然还包括用作示范的小鹦鹉螺模型。于是我们开始加工这些物品,水草珊瑚等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在最后用小木条作支持形成立体的效果,彩色木条我们则利用了不同于昨天的颜色和粗细的木条,风车则是按照建模的规格制作了两个风车叶片,并用几根6mm * 2mm的木条分别做了主柱和支撑柱,把叶片粘在上面。时间原因,其他物品我们打算明天早上制作完成。另一方面,立柱放置完成后,我们对底盘上色,并将各块构筑物按照之前画好的轮廓粘贴在上面。做完所有工作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卫生清扫,保持相对整洁。
今天的任务,我们稳扎稳打完成得很不错,没有出现像昨天那样比较大的问题,我也把明天的任务布置了下去,即完成模型制作并进行最终答辩的准备环节,看着已经基本成型的模型,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期待明天的成品!
第八天,今天我们完成了模型的制作,并开始准备最终的答辩。早上,我们接着昨天装饰物的制作,增添了两个雕塑和一些石头石堆,之后我们就开始放置这些物件。按从内到外的顺序,我们先利用镊子和502胶水小心操作,在构筑物中加入彩色木条作为鹦鹉螺的栖居地,然后我们放入了水草、珊瑚和石头分散在构筑物内外墙、彩色栏杆或底盘上,同时让鹦鹉螺乔迁至它们的新家,同样地,按照它们的生活习惯,我们把它们安置在了各个适合的位置。最后,我们在四个方向分别粘上了风车和雕像,为了突出我们构筑物的名字,我们又用木条做了一个小指示牌,写上“螺居”放在侧前方。至此,我们的模型只剩下人工作业平台这个部分了。负责这个部分的几个同学先利用圆规裁剪出我们预设的尺寸大小的圆纸片,每个作业平台即用两张圆纸片中间用十字木条固定来制作,但作业平台的稳定性很弱,需要很有耐心地等待胶水完全将其定型。
下午,我们将人工作业平台安上了我们的模型,这样我们的模型就制作完成了,大家都感到欣慰和满足,三天来的努力终于结成了果。但我们还不能放松,因为整个模型感觉很脆弱,之后我们可能还需要想办法在不影响美观和我们的设计思路的情况下对其加固。另一方面,我们进入了今天更重要的环节——准备答辩。在开始之前,我们又有几个新的设想。既然我们整个的构筑物可以上下移动,为何不能前后左右移动呢?按照这个新思路,我们觉得,可以在底部气垫空隙处加入动力装置,另装置可以在我们的控制下进行位置和高度的迁移,能源可以通过风车和人工作业平台的装置提供,上下移动之前提过是为了满足鹦鹉螺不同时期的生活需求,也可以满足人类到构筑物各部分的需求,而位置移动则可以让构筑物整体趋利避害,远离危险的海域或适应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设想添加小机器人代替人类做水下构筑物日常的维护工作,人可以直接在岸上进行调控,机器人的供电也可安排在人工作业平台。因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所以这些想法我们明天会按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和中期展示相比,我们除了建造好模型以外,可能还增添了一些创新点,但设计理念等没有什么改变,所以我们准备最后讲解的思路大致还是参照中期展示的来,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讲解的顺序进行了微调,讲解的内容也进行了详略得当的重新修改。
按这个想法,我们今天回去的工作就是确定PPT的模板,并按分工整理自己部分的内容,明天汇总后制作PPT并进行答辩的演习。最后一天了,希望大家还能保持前两天的状态,完成好最后的任务。
今天是最终答辩前的最后一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PPT的制作,并结合视频等形式将我们整个方案介绍清楚。
早上,我们把昨天晚上大家准备的内容转换成了PPT的形式做成了每个部分,另一边我们将选择的背景填充好,并将我们可以套用的模板的颜色等调整成适合我们整个PPT的样式。同时,我们决定制作几个视频来辅助我们,第一个是代替我们的开头介绍,用我们模型的卡通图、渲染图、实际效果图剪辑在一起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的眼球;第二个视频是在讲解整个构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之前,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知,用SU模型做出的动画;最后一个是作为彩蛋,包括我们的研讨合照,设计草图,建模思路,模型制作过程等内容。
下午,我们整合了每个同学负责的PPT模块,套用确定好的模板,结束之后我们按讲解的顺序重新排序,并在讲稿中加入了适当的衔接词。与此同时,视频也基本制作完成,除了第二个视频因软件限制有点掉帧以外,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于是我们把视频超链接到PPT中合适的位置。
晚上,我们先将展示的材料拷贝到教室去,并进行了演示,演示比较顺利,对于出现的状况我们也有了应对之策。之后,我们把模型和展板也拿了过去,但出师不利,模型上几个人工作业平台的宽度超过了门框的宽度,从模型上脱落,我们把它们拿到教室后又进行了重新安装和加固。我们也参观了其他几个组的模型,认为大家各有千秋,期待明天的展示。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演示,并进行计时,最后的效果大家都很满意。大家打扫完卫生后就离开了我们工作了九天的地方,极少数的胶水和颜料痕迹成为我们来过的证明。创造性设计课程马上就告一段落了,期间有失落,有争论,也有欢声笑语。我相信我们组组员们都有不少收获,带着这些收获,希望大家都能更上一层楼。答辩,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