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进度:查找资料,讨论确定设计理念,完成初步结构框架
思考讨论想法汇总:
早上讨论出七个可深化查考资料的点:
1、迁徙动物(迁徙路径、产卵地)
2、基于某一种濒危动物的设计
3、保护与参观(海底公园)
4、资源开采与海洋工业
5、动物的回馈(副产品)(尽量不伤害的前提下)
6、污染解决与垃圾回收
7、利用生物改善水质
下午根据所查考的资料开始讨论设计家园的可能形式.
晚上任务安排:
对初定结构框架分为三段,分别探寻其外形的可能性,并结合可能的功能需求。
上:尤黄骏、许书洋
中:李明智、张若雪
下:陈东、梁桂
整体设计理念梳理+框架细化:林力麒、王力行
9.1
上午讨论:
梁桂分享底层建筑设计参考图片,许书洋分享顶层建筑六边形浮岛概念(功能分区,上层设计),陈东分享找到的几张建筑设计效果图,为我们的底层外观结构设计提供思路,尤黄骏分享顶层设计思路,李明智与张若雪分享中层结构设计,林力麒与王力行对整体进行总结分析。
对建筑分层的功能进行规划,对上中下层的大体外形进行敲定。
然后对展板设计时间轴进行规划。
下午讨论:
一开始对下午工作进行分工,两位同学查阅资料,另外六位同学探讨功能分区的实现形式。
一个半小时后对过程进行讨论,商定了上中下层分别的建筑细节及形态,对于中间连接结构的模型形态制作。
晚上每位同学对各自的版块进行资料收集。
|
|
|
|
心得体会:
团队协作的魅力在于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于集思广益。今天,在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设计、解决中,虽然我们有过互相的不理解,产生了审美原理上的摩擦,但是沟通协调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
在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过程中,我们小组进行了又一轮的思考,基本上将我们主要研究对象的主要矛盾进行了解决,大致确定了结构的外形以及功能等问题,并查阅相关海洋环境与生物特性,总体来讲第二天的任务顺利完成。
9.2
上午讨论:
首先进行昨晚任务汇报。许书洋和陈东分别分享顶层和底层的建筑六边形浮岛功能分区初步思路。之后大家一同分享了自己为项目起的名字,暂定为“Re-Reef”,有恢复珊瑚礁活力之意。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对项目顶层和底层的形态、功能分区做了最终的确定,大家共同思考,合理畅想,尽可能将整体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大家的认可下,项目从淡水循环、能源利用、海洋垃圾、科研设施四大方面进行考虑,顶层、中部、底层的具体事项分别交由两位同学进行完善,争取细化到可能的实现方式。
剩下两位同学对展板进行初步设计。
下午讨论:
继续上午的任务,具体事项进行完善的6位同学继续细化落实。
一个半小时后,项目功能具体分区及实现方式基本落实,展板设计也初现雏形。组员对成果进行讨论,查漏补缺。下午结束前展板设计基本结束。
晚上:
着手进行展板制作,完成草稿、纸张裁剪等初期准备工作。
心得体会:
团队协作的魅力在于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于集思广益。今天,在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设计、解决中,虽然我们有过互相的不理解,产生了审美原理上的摩擦,但是沟通协调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
在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过程中,我们小组进行了又一轮的思考,基本上将我们主要研究对象的主要矛盾进行了解决,大致确定了结构的外形以及功能等问题,并查阅相关海洋环境与生物特性,总体来讲第二天的任务顺利完成。
经过了一天交流讨论,我们组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想法,也更拥有了团队的默契。团队协作的魅力在于集思广益,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
此外,查阅资料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灵感的迸发需要丰富的知识,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下午大家都富有激情,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进行得更加高效,希望我们小组能继续加油,收获更多东西。
9.3
上午:
我们将在晚上进行中期展示,所以主要在制作海报。将昨天定下的海报分为各个部分,由每个同学做一部分的绘画工作,最后拼贴在一起作为我们中期展示的海报。同时我们还分组梳理了模型上中下三部分的功能,形成文字稿作为晚上展示的讲稿,并提炼出关键词用作海报展示。
下午:
王力行和林力麒主要负责进一步完成海报内容并且准备晚上的展示。许书洋和李明智开始尝试制作上部结构的模型,完成了两个六边形的框架。陈东、梁桂、张若雪和尤黄骏主要思考下部堆叠结构的实现。我们分别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最后决定通过两层之间放纸做的小方块的形式,实现层次效果。同时还在设计图形的形状,想要找到合适的曲线让模型看起来更美观。后来,尤黄骏、王力行和林力麒还在设计中间的“海草”结构,想要制作出韧性的效果,但目前看来,以我们手头的材料难以实现。
晚上:
我们向老师汇报了我们目前的想法,但老师认为我们缺少突出的创新点,过于聚焦在上、中、下三层的功能多样性,希望我们能够把握住一个有创新性的功能深化下去。
9.4
上午:
基于昨晚老师提出的几点意见,小组成员对模型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和改善。林力麒旁听了18级同为人类视角小组的中期展示,通过不同的方案创意以及老师的分享建议,我们对本小组方案的改进更加明了。其余同学结合已有资料,进一步查找有关珊瑚礁的文献,着眼于此点继续深挖,力求从珊瑚礁的习性、分布、困境等出发,让模型全方位契合珊瑚礁的特点,以更高视角践行人道主义与环保理念,从而提炼出本方案的特点。
下午:
结合资料查找结果,同学们充分交流了各种想法与创意,其中王力行同学提出的优化方案获得小组的一致同意。方案确定之后,后面模型制作陆续展开,根据模型特点,小组成员合理进行了分工。尤黄骏、张若雪、陈东主要负责底部模型的制作,许书洋、李明智、梁桂主要负责顶部的制作,王大力、林力麒共同设计中间连接部分并对整体模型的理念亮点进行梳理。
晚上:
在下午初步着手开展工作之后,小组成员对自身职责更加清楚,制作进度也相应加快。尤黄骏、张若雪、陈东完成了底部制作的约一半工作量,后续会根据第一版效果进行造型优化;许书洋、李明智、梁桂完成了顶部区域的框架搭建,后续将进行外壳覆盖;王大力、林力麒通过大量尝试确定了制作中部主干及支管的可行方法,初步制作出一小部分模型并符合预想效果。
9.5
上午:
基于昨天做模型的经验,小组成员对模型的制作方法做出了改进。负责下部制作的尤黄俊、张若雪、陈东基于第一版模型改进了我们最终模型的大小及层数;王力行、林力麒敲定了中部连接结构采用木条、纸筒加棉线的方案;李明智、许书洋、梁桂完成了上部结构框架的收尾工作。
下午:
尤黄俊、张若雪、陈东根据改进的方案重新制作底部模型,卡纸的使用和粘贴都更加纯熟,制作的模型逐渐美观起来;林力麒、王力行完成了中间连接结构的制作,棉线缠绕细致,模型立体感强;梁桂、许书洋、李明智根据自己想法制作一些装饰性部件,其中梁桂制作了鲸鱼模型,许书洋制作了锥心爱心、李明智制作了模拟礁石。
晚上:
尤黄俊、张若雪、陈东继续做下部模型;王力行、林力麒负责做装饰用的珊瑚;梁桂、李明智、许书洋编织了做珊瑚用的麻绳,并给上部模型贴纸。
9.6
上午:
根据昨天晚上思考讨论的内容,小组成员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制作。负责上部的李明智、许书洋、梁桂三名同学开始往上部模型上贴纸片,将模型用纸包裹住以便于后期的上色,在王力行同学的建议下,决定在纸的外侧加一层木骨架,使得结构更有层次感。尤黄俊、张若雪、陈东三名同学完成了底部模型的制作,成功将底部结构拼接起来。王力行、林力麒两名同学继续进行珊瑚的制作,并对其进行上色,使其更为美观。
下午:
李明智、许书洋、梁桂,王力行四名同学开始制作顶部的装饰,贴纸外附木架制作麻烦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就被舍弃了,四名同学开始进行岛上房屋的制作。底座在上午已经制作完成,尤黄俊、张若雪、陈东,林力麒四名同学开始对模型进行上色,经过一系列的调色后,选取土黄色作为模型的基础色调,上色后底部整体上可以达到预期。
9.7
上午:
在昨天调试出合适的颜色后,尤黄骏、陈东、张若雪开始对底部模型上色,并且讨论该如何在底部模型上体现出计划赋予底部的功能。王力行、林力麒两位同学开始构思最终展示时的讲稿与PPT,以及视频等展示形式。许书洋、李明智、梁桂三位同学则对上部的模型进行拼接与上色
下午:
张若雪进行中部模型的上色,尤黄骏与陈东制作底部模型的窗户、门等部件,并开始着手修改期中展示的展板,王力行、林力麒两位同学开始制作PPT与讲稿。许书洋、李明智、梁桂三位同学则对继续上部的模型的拼接与上色,并且讨论该如何在模型中部体现出计划赋予底部的功能。
晚上:
尤黄骏对下部模型的功能进行整理归纳,张若雪与陈东进行下部模型部件的最后拼接,王力行、林力麒两位同学继续制作PPT与讲稿。梁桂同学制作模型底板。许书洋、李明智两位同学把做好的上中下三个部分拼接成最终的模型。结束模型制作的任务后,大家一起参与到PPT的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