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创造性设计4组

时间:2025-07-06 17:05 编辑:2025G04 点击:325次

7月6日 第一天

上午九点,我们在北三210教室展开了创造性设计的开课大会,在大会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往届的优秀作品,讲解了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确定了本次创造性设计课程的主题为“栖于方寸,行于山海”。而老师关于这个主题也为我们介绍了相关知识以及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思路,使我们受益匪浅。之后,我们便分组去到了北1-122教室进行小组讨论。上午最后一点时间和下午我们主要进行设计方案的头脑风暴和初步构思的确定,起始我们小组提出了几种设想:如蜂巢状单元式可拆卸建筑,集装箱式可拆卸建筑等。在对助教发的ppt和任务书进行了认真的研读,确定了一些课程的基本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后我们决定先去分工在网上收集可移动建筑相关资料,分析思考了国内外许多可移动建筑的设计思路和特点。

通过大家资料的查阅和寻找,我们得到了一些相关内容和加深了对于大家的相关方案的理解,在经过大家的探讨分析与思考之后,最终大致确定了我们小组的方案的主体建筑是以圆柱形结构为主体,下层为可拆装式的商户单元体组合,上层为过山车轨道式的公寓楼,公寓楼中的每一户都是独立并可以整体移动的单元,按照预定的时间设置逐渐旋转下移,当到达底部时则再通过内部起重机升到顶部,循环往复地螺旋式旋转的大型综合体。

而在第一天讨论结束前我们对第二天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分别是对定项目应用场景、项目所承载功能、建筑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结构及韧性设计、功能分区、可持续发展等设计信息的细化方向进行文献搜索,并搜索高层建筑设计的有关规范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建筑的设计。


微信图片_20250706191014.jpg

7月7日 第二天

上午八点小组各成员到北1-122教室进行讨论与思考。经过小组成员对模型的分析,认为上层螺旋结构技术难度大供电供水系统也难以设计且在后续模型搭建中也有难度,故决定对模型进行优化或修改,且又有成员提出新方案如模块化生态科考站「苔原方舟」和空投式灾害救援舱「蜂巢应急站」,最终都因方案重技术手段创新性不足而舍弃,最终小组还是决定在第一天的综合体方案上进行优化设计,舍弃螺旋结构,小组成员从升降停车场和航母甲板升降中得到灵感,决定将上层结构改为每层独立轨道旋转,单元体在每层独立轨道中运行,同时每层外延一个平台,将单元体轻量化,加装动力结构让上层的公寓式单元体能完成自飞行,外延平台做单元体飞行起降平台。同时下层改为圆柱形主结构加商户单元体。在初步修改建筑主体后大家根据讨论出来的结构分头搜集资料直到午饭时间,下午两点大家准时抵达教室进行汇总讨论,我们大致确定了结构的材料:

如内圆柱:

1.GFR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钢筋:

卓越的耐腐蚀性:最大的优势,完全不会生锈。特别适用于海洋环境、潮湿地区、化工厂附近、使用除冰盐的道路桥梁以及任何易腐蚀环境,可大幅延长结构寿命。

高强度重量比:抗拉强度通常高于普通钢筋,但重量仅为钢材的1/4左右,便于运输和施工,降低结构自重。

非磁性/非导电性:不会干扰电磁场,适用于需要电磁中性的场所(如医院MRI室、实验室、通信设施)。

低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更接近,有助于减少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风险。

优异的疲劳性能:在循环荷载下性能优于钢材。

透波性:对雷达波和电磁波透明。

2.自愈合混凝土:

自动修复微裂缝:核心优势!通过内置的修复剂(如微生物、矿物、微胶囊聚合物等)在水和空气作用下自动反应生成沉淀物,封堵裂缝,恢复部分强度和防水性。

提高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减少水和有害离子(氯离子等)侵入,延缓钢筋锈蚀(对普通混凝土而言)和混凝土劣化。

降低长期维护成本:减少甚至免去早期裂缝的检查和修复工作,尤其适用于难以检修或维修成本高昂的结构(如地下工程、海底隧道、大型基础设施)。

增强防水性:修复裂缝后恢复或提升结构的防水性能。

以及其他部分构件的材料也进行了确认。同时我们还对建筑的分区进行了规划:

下层建筑为三层商业区,商户为可移动单元体,进货可通过无人机及可拆装式仓库完成。

上层为酒店,可自飞行的单元体为小型住宅,非轨道区域的规划如下:

餐饮区(4),娱乐(5),健身(6),中医养生医疗(7),办公区(8)。

微信图片_20250707171421.jpg

7月8日 第三天

早上八点小组成员在教室集合,探讨具体的建筑内部构造和单元体构造。并开始进行中期汇报的展板绘制。早上十一点完成了中期汇报的展板的主建筑的初步绘制,老师来到了教室,我们小组就目前方案接受了老师的初步的“挑刺”,老师指出我们的方案缺乏商业投资的潜力,下层商户有点“为了可移动而可移动”的强行移动的嫌疑,且上层单元体的“自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疑。感谢了老师的指导后小组成员返回午休。下午两点小组成员再次集合就上午老师提出的痛点重新进行头脑风暴与修改。首先我们充分考虑后还是决定保留下层商业体以及可拆装商户设计,商户单元体通过建筑内部类似抓娃娃的机械臂轨道进行移动,并论证理由如下:

一、弹性运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不同季节/时间段/节日对店铺种类和数量需求差异大;可移动商铺可以灵活调整组合,比如:

旺季增加文创商品售卖舱、轻食饮品舱;淡季压缩数量,腾出空间做展览、休闲区;

避免空置率,提升坪效。

二、模块部署:降低建设与管理成本

采用标准化舱体,商铺可工厂预制 → 快速部署 → 即插即用;出现故障可“整舱更换”而非维修;运维分区独立,避免全楼停业或翻新带来的损耗。

三、业态轮换:创造沉浸式商业体验

每个舱体可定制装饰风格和功能,构建“商业街+展览+活动”复合场景;商户或平台可定期更换,比如:每月举办一次“移动快闪店巡展”;季节性推出“露营主题舱”、“手作集市舱”;吸引回头客,提升消费黏性。

四、空间调度:应对紧急与特殊使用场景可将部分舱体移动出去形成:紧急避难点;临时志愿者服务点;活动服务台/临时售票亭;实现“场景复用+空间重构”。

五、支持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

舱体模块可在不同区域、建筑中复用;在节能材料与组件(如太阳能板、可拆卸内装)标准化后,实现可移动商业循环系统;减少一次性装修浪费,更易实现“碳中和运营”。

六、回应“栖于方寸,行于山海”的主题哲学

商铺虽然小,却因可移动而具备无限可能;它不仅是“卖东西”的空间,更是“活动+交流+变化”的节点;与上部可移动胶囊酒店形成上下呼应的动态建筑生态。

同时上层自飞行公寓式单元体经过小组成员多番研讨仍难以找出其相对于现有的“房车”类可移动住宅的绝对优势遂决定将上层建筑修改为观景套房+极限体验平台:

重新定义单元体:不再是永久居住的公寓,而是顶级的观景酒店套房或服务式公寓。

保留轨道旋转: 旋转是为了给游客提供 360°无死角的城市或自然景观。这是核心卖点。

对“行于山海”,小组探讨后的新解释:“行于山海”的本质是摆脱繁琐的准备,享受纯粹的探索。

极致的观景体验:外延平台不再是起降坪,而是“悬浮观景台”,甚至是小型极限运动(如高空蹦极、平台跳伞)的出发点。

模块化旅行服务:建筑可以提供将住客的“旅行需求”模块化的服务。比如,客人想去登山,建筑服务中心会提供一个预装好所有登山装备的“探险模块”(一个高科技箱子),由无人机直接送到客房平台。客人只需带上模块,即可乘坐降落与外延平台的飞行汽车轻装出发。省去下楼购买装备的时间

说服力:定位清晰,面向高端旅游市场。将原本天马行空的飞行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且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微信图片_20250708171616.jpg

7月9日 第四天

早上八点,小组成员陆续抵达教室开展今日工作。今天我们完成了展板的设计和中期答辩稿的撰写,并确定了我们的项目名称为“云方”,在中期答辩的准备中我们总结了我们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我们小组的设计方案,是一座集模块化商铺、可变轨道系统、旋转观景套房与极限体验平台于一体的未来城市节点建筑。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场景的发生器”与“流动的城市微生态”。我们将“建筑的可移动性”具体化为两个维度:功能的重新编排能力(商铺层)以及感知的流动与边界拓展(上层体验平台)。

展板设计中,我们在昨天的基础上设计了云方其中一层的内部结构,绘制了一层的效果图以及单元体的效果图,丰富了展板的内容。对明天进行的中期答辩进行了充分准备。

微信图片_20250709171414.jpg

7月10日 第五天

今天上午,我们进行了中期的展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展示了自己的相关的方案,老师对于我们的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自己总结分析后,将自己的问题最终总结如下:

我们的方案为了确保建筑的可行性比较保守,没有采用大部分组选用的建筑整体可移动方案,而是选择深挖建筑内部的模块化装配以及上层单元体的旋转,所以导致我们组的展示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如其他组那般令人耳目一新,老师建议我们在展示时着重展示我们建筑内部下层商舱单元体模块化可移动和上层旋转单元体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而对建筑整体可以不那么着重展示。下午,我们就上午总结的相关改正内容进行了修改,同时分组进行了模型的搭建工作。一开始我们就电子模型和实际卡纸进行了转化对比,得到相应的尺寸并记录,为接下来的制作做出了基础性的设计。随后一部分同学负责剪裁卡纸,一部分同学负责木条的修剪以及结构的搭建,经过下午的工作我们组大致完成了内部主承重框架的搭建以及主要卡纸的剪裁,今天不仅是模型搭建的开始,也标志着上一阶段的结束,希望接下来模型制作一切顺利。

微信图片_20250710204229.jpg

7月11日 第六天

今天我们继续制作模型的各个组件,同时对底板以及部分模型组件进行了上色,完成了下层两层商铺的搭建。同时完成了对上层旋转层的裁剪和制作,在搭建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断提出新意见,不断的对搭建方案进行修正,下午结束前确定了后续的搭建方式。在今日搭建过程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使得我们的工作效率很高,团队氛围融洽。

微信图片_20250711204210.jpg

7月12日 第七天

今天几乎完成了对主建筑模型所有部件的搭建且完成了对底板的上色,同时完成了对下层全部商铺区的搭建以及对上层酒店的第一层的搭建,我们还在底板上搭建了部分配套设施以及一个上层旋转单元体的样板房模型。我们打算在明天完成对全部模型的搭建以便进入ppt以及答辩讲稿的准备。

微信图片_20250712193856.jpg

7月13日 第八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们完成了全部模型的搭建和组装,在这一天中所有同学全部投身于模型的绘制工作和粘贴工作。经过一整天的努力,我们完成了完整的模型展板。准备明天进行答辩ppt及讲稿的准备过程,对我们模型的创新点和故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微信图片_20250713193820.jpg

7月14日 第九天

今天完成了终期答辩前的全部工作,我们小组齐心协力地完成了PPT及讲稿的制作,并提交了所需的全部材料。看着我们辛辛苦苦搭建的模型,再回想起九天里大家的各司其职的工作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希望明天一切顺利。

微信图片_202507141714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