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创造性设计3组

时间:2025-07-06 16:04 作者:黎庆咏 编辑:2025G03 点击:720次

7月6日

今天上午首先进行破冰活动,大家介绍自己并相互认识。

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人提出一些方案,最后汇总,大致确定了我们的模型应用场景与基本结构,还有一些细节部分明天继续讨论。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一些方案:

方案1

我的设计是野外可移动式小屋


设计目的是制造出一个可以在野外方便搭建的居住环境,实现低成本临时居住;

应用场景可以是露营、临时避难所、临时科考站等;

优点是:模块化设计,可批量生产,标准化运输; 能够快速组装,折叠后体积小,展开后直接使用。

缺点是空间有限,且难以长期使用。

具体设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整体环境,采用类似于蒙古包式的建筑结构; 第二部分是内饰,包括折叠式床、厨房等,节省空间。

折叠式床与厨房的设计见见筑 | Atelier OPA :建筑的未来-可移动建筑 - 知乎

外观模型:

81232d63532ceb71843d5624cd66b09.png



 

方案2

1958年,法国建筑师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正式将“可移动建筑”作为建筑学名词,并对“可移动建筑”进行定义:可移动建筑是指可以随居住者的愿望而改变形状和位置的建筑

设计目的:长期以来,我国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不断。 在灾后救助过程中,需要快速给灾民及救灾人员安排住所。 灾后救援建筑要适应于各种复杂地形,又要具有安全保障和一定舒适度。 可移动建筑送达灾区后即可立即投入使用,为救助争取更多的时间。 在灾区重建工作完成、居民离开临时安置地后,可移动建筑可迅速回收,不会造成建筑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应用场景: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过后,灾后救助过程中需要快速给灾民和救灾人员安排住所。

实现移动途径:用类似脚手架的框架结构,方便拆卸。 外围空缺作为公共空间,比如晾晒衣物,就餐等活动。 内部同样使用类似脚手架搭建矩形、六边形等形状的房间框架,房间之间用铝合金板或者厚毡布作为隔断或者遮挡,房间的顶用专用的防水保温材料。 整个建筑群的顶部架设光伏发电。 防水材料颜色尽量鲜艳提供积极的情绪暗示。

方案3

应用场景:

生态修复工程临时驻点(如沙漠治理、湿地保护项目)

偏远地区教育/医疗支援站点(如山区、灾后重建区域)

低碳文旅营地(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周边)

基础功能:

居住空间、多功能活动室、简易医疗站

拓展功能:

太阳能充电区、雨水净化系统、小型生态实验室

方案4:

一、设计目的

满足现代游牧生活需求:为数字游民、长途旅行者、户外探险者提供灵活、舒适且可持续的移动居住空间。

减少环境足迹:通过轻量化设计、可再生能源集成和可回收材料,实现低碳旅行。

适应多变环境:优化结构韧性,使其能应对山地、沙漠、海岸等多种地形及极端天气。

促进循环经济:模块化设计确保建筑可重复利用、升级或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二、应用场景

场景具体用途

长途旅行 替代传统房车,提供更舒适的居住体验,适合公路旅行、露营。

数字游民办公 集成高速网络和办公空间,支持远程工作。

灾害应急 作为临时避难所,快速部署至灾区。

生态旅游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内的低影响住宿方案。

三、创新价值

“一车多用”:通过模块化内饰切换,可变为居住舱、医疗站或移动咖啡馆。

零碳旅行:结合可再生能源,实现旅行全程零排放(若用电动牵引车)。

快速社群化:多个车厢可拼接成临时社区(共享能源与网络)。

设计哲学:在最小的空间足迹中,承载最自由的生活方式——山海皆可居,方寸亦从容。

多个单元在沙漠中围成环形社区,共同抵御沙暴。

9095128c8c2530673c641cc14166d5f.png

 

最终确定了一个以方案4所示可移动式房车为结构单元,可以将多个车厢连接在一起满足不同功能的结构。并且对上述方案进行综合:

  1.颜色,根据使用场景选择不同的颜色和标志

  2.底板分成几块代表不同的使用场景

  3.多个车厢围成一个多边形构成一个整体,选择其中若干车厢开侧门作为整体的进出通道;单个车厢展示空间压缩性。

4.中间围成的空地作为公共区域,顶部盖尖顶,覆盖太阳能板,边缘加排水槽收集雨水。

当日讨论照片:


file.php?cmd=download&id=59471

7月7日

今天上午我们小组进行讨论,确定了项目应用场景、项目所承载功能、建筑材料的设计与选择、可移动实现方式、功能分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下是我们的讨论结果。

项目名称:诺亚方舟

含义:生态环保理念,呼应方舟保存生命的故事,体现建筑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方面的设计追求;多功能性,如同方舟容纳万物,建筑可能集居住、办公、应急等功能于一体,强调空间包容性。

项目应用场景:

1长途旅行,替代传统房车,提供更舒适的居住体验,适合公路旅行、露营。

2.灾害应急,作为临时避难所,快速部署至灾区。

3.生态旅游,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内的低影响住宿方案。

4.生态科考,科研基地居住场所。

承载功能:

1.满足现代游牧生活需求:为数字游民、长途旅行者、户外探险者、科研人员提供灵活、舒适且可持续的移动居住空间。

2.减少环境足迹:通过轻量化设计、可再生能源集成和可回收材料,实现低碳旅行。

3.适应多变环境:优化结构韧性,使其能应对山地、沙漠、海岸等多种地形及极端天气。

4.促进循环经济:模块化设计确保建筑可重复利用、升级或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外观细节:

1.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功能分区,在车厢上加上与功能相关的图案标志,比如说居住是床,功能区用齿轮,资源回收用可回收标志,储藏用小屋子的图案。

2.部分连接部位用详图表示,如车厢连接,顶棚连接,单辆车的结构,雨水收集结构

主要材料:

1.保温隔热方面

备选材料有真空绝热板、气凝胶、聚氨酯泡沫。经过讨论,由于真空绝热板易损,成本高,而聚氨酯泡沫易燃,因此选择气凝胶材料。

2.车身结构材料

(1)车骨架:复合骨架,碳纤维或者玻璃钢+铝合金混合结构,加强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

(2)外墙板:玻璃钢

3.内饰材料

(1)家具:环保板材、铝蜂窝板和可降解塑料

(2)地板:防水地板、便于清理的涂层。

4.顶部材料

备选方案有六种:涤纶、尼龙、牛津布、科技棉、丝芙绸、Gore—tex。最终选择科技棉。

5.其他关键材料:

供水系统,食品级PE水箱,抗菌管路(如PEX管)。

可移动实现方式:

模块化:不同车厢以及不同车厢组成的集群的功能不同,比如居住模块、工作模块以及餐饮休闲娱乐模块等,

轻量化:车架结构采用轻质材料,在满足强度和功能需求的同时能极大幅度减小能耗,

快速拆装:多个x车厢连接成一个集群,车厢之间的连接采用与火车车厢连接相似的插销连接,集群顶棚的搭建采用升旗、升帆类似的结构。车厢停下固定用液压支架,类似于重型工程车的液压脚。

功能分区:1.居住2.功能(医疗、科考、生态旅游等)3.公共(中间围成的区域)4.资源回收生产5.储藏

可持续发展:使用可再生的材料,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雨水资源生活废水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压缩处理便于携带。

能量来源及运行逻辑:太阳能、风能、大容量电池。正常情况下使用太阳能风能,特殊情况下比如阴雨天使用电池中的电能。当太阳能风能有盈余时,可以给电池充能。

 

在上午讨论的基础上,下午我们对每一部分的细节图进行了描绘,图片如下:

94bf6fc3bf04917e0c0979d31bc2f59.jpg

e1626e65dd39b8b3b36ba7348470475.jpg

dc9274bca3416deda3d679f09cf9af9.jpg

7月8日

今天我们小组开始准备中期答辩的相关事宜,包括任务分工,展板制作与讲稿编写。

上午我们进行了中期展板的绘画,大致画出了整体的结构与连接部分的细节。在画完之后,我们向老师提问,老师指出我们的模型存在创新点不足、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缺点。

针对这个问题,下午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对我们的设计增加了如下创新点:1.每个功能模块的结构与选材更加细化,进一步适应恶劣环境。2.可移动性增加创新点,包括开发 “分体 - 聚合” 双模式移动系统,引入 “空中辅助移动” 方案等。3. 对于结构顶部的太阳能系统和收集水资源系统增加创新点,比如设计 “追光 + 避障双模式智能阵列”。

以下是今天的展板绘画内容以及小组讨论图:

00dcb1f32ee349e9725b3c3117f9508.jpg

c0810ec3552789190e27d742f1b16c3.jpg


7月9日

由于明天是中期答辩,因此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准备答辩材料。

今天上午贾代杰同学负责撰写答辩文稿,仁增欧珠、蓝仪鹏同学继续绘制答辩展板,其他同学改进创新点问题并对写好的文稿进行讨论修改。下午大家一起在展板上加上相关注释内容,并对连接处和顶部细节图加以描绘。

展板成果如下:

437336759380157537ca1aca7965cb1.jpg

7月10日

今天进行中期答辩,由贾代杰同学进行答辩,黎庆咏、仁增欧珠同学进行补充。答辩进程还算比较顺利。答辩结束后,老师指出我们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名称不好;2.应用场景应聚焦于一到两个特定的极端条件展开说明;3.可移动性需要进一步说明,加入了蜂巢社区的概念。

下午,针对以上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一一解决。解决之后,我们根据展板的尺寸,确定了模型每个部分的大小,并尝试开始制作。我们打算先做一个部分来试错,最后效果还行。

aac33531574aed67410642d70496e33.jpg

7月11日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做模型。在昨天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制作了一个可伸缩的单体结构,并对它的外部进行卡纸包裹,让它看起来更加美观。做完后,我们决定将这个单体模型用于详图的展示中去。下午我们小组合作,对后面结构使用的木条进行切割、打磨,并完成了车轮结构的制作。

fbb27df2dc4cfab4fd0a4c3cb3c6b7b.jpg

7月12日

今天我们打算将模型的整体结构制作完成。上午我们使用昨天裁好的木条,完成了所有结构的制作,并再此基础上对结构的外部用卡纸进行包裹。下午我们开始制作轮子、支架等细节部分,并尝试进行组装,完成了结构的初步搭建。

925eb8faa9f0d4b0c2c9d0d8fb01cc9.jpg

7月13日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模型的搭建。上午我们重新制作了两个单体模型,并且完善制作了仙人掌、连接处等细节,下午对模型整体结构进行组装,效果不错。与此同时,刘锦怡同学负责PPT模板的初步制作。今天的模型图如下: 

392b6e9d66dba776d6a38289aaf1be8.jpg

7月14日

今天是最后一天,明天就要进行结课答辩了。因此,今天上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修改ppt,准备答辩文案。下午,在ppt的基础上,我们对模型进行了更加细节的处理。同时准备各项需要提交的材料。

a71f15d0367ec5bfdfd3015c3c808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