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十天的创造性设计课程最终不得不在我们的不舍中落下帷幕,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中期的展板设计,再到最后模型的制作完成,回顾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十天,我们小组都收获了很多,也圆满完成了我们的模型制作。这离不开老师、助教们的建议与指导,离不开我们组长的领导,也离不开我们小组每位成员的努力付出。
仍记得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我们一脸懵逼、相顾无言的酸涩感受。多番查阅资料以及深入思考之后,我们展开头脑风暴,提出了很多诸如挖山建房、沙漠住宅、象背上的民族、空中气象监测站等等大胆的idea,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认真对每个想法做了可行性分析以及创新性空间大小的评估,同时也认真听了老师以及助教的相关建议,历经波折,最终敲定建造一个AI加持的旨在人与自然共同康养的森林康养中心,并根据我们的所想所做取名“AI的移动城堡”。
未来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与自然势必相距越来越远,人们的生活压力普遍增加,更多的都市人群,诸如都市病、气候病等群体,会更加倾向于回归自然、疗养身心,而森林康养在减压降压、延缓衰老等方面有很好的功效,因此未来森林康养势必会形成一种热潮,而我们小组正是抓住了这种潜在趋势,希望借助未来的AI技术,为未来的都市人群提供一片更好的康养环境,打造一个能更好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康养中心。
接下来我们小组讨论确定了建筑形状、功能等细节,并制作了主题展板。中期答辩中,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肯定,在认真听取了指导老师的建议,仔细思考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比如模型如何制作、想法如何得到表现等之后,我们对方案做了一定的调整,比如避免夸夸其谈以及空大的说辞,不拘泥于单调的ppt展示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如视频、建模等来展现我们的创新想法。
最后是模型的制作以及其他成果的准备阶段,我们小组组长做了明确的分工,熟练软件使用的成员负责建模制作视频等,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模型制作。我们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到工作当中去,在组长的带领以及安排下,每天都准时开始,不拖沓、不敷衍,最后按时完成了模型的制作。
在这十天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组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1.分工合理,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长处。我们小组成员各有特长,各司其职,同时我们也会去向其他组参观学习,吸取长处。
2.组内成员关系和谐,氛围活泼。在整个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六名成员均积极参与到其中,彼此关系融洽,氛围非常活泼,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的疲劳情绪,是我们小组任务得以按时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
3.进程把握得当。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小组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我们的任务,不存在最后几天加班加点熬夜做模型的情况。
4.通力合作不敷衍。模型制作过程中,我们共同面对困难,集思广益解决难题,比如在制作“鸟居”的过程中,我们认真思考,改进了制作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制作速度以及模型的美观程度。此外组长要求严格,尽量每一步都做到精细。
同时我们组和其他小组相比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方案设计时更多地考虑了所要设计作品的AI以及立意创新性,而忽略了模型制作的可行性,这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我们的工作进程,我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制作模型来更好地表现我们的想法。其次我们的模型结构与某些小组相比略显简单,这也是我们前期工作的小失误,没有在模型结构上做更加深入的讨论与思考。还有便是我们小组在相关软件诸如SU、flash等的应用能力并不是很熟练,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进程。
十天的课程中,我们小组每位成员收获颇丰。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我们发挥想象、天马行空,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性思维,这种机会十分难得;在展板制作、模型制作过程中,我们也提高了自身的团队意识,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力量的强大所在,也锻炼了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我们每个人能力的一次难得的锻炼与提升,诸如在小组讨论中的思维表达能力,在模型制作中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模过程中的软件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小组六名成员的感情也在十天的课程设计中迅速上升,收获了友谊。
最后祝愿创造性设计课程越办越好,越走越远,能为更多的大学所认可,也能为更多的大学学子提供一个锻炼创新思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