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总体感受
西1-303,9个人,10天,创造性设计TEAM 6的“港湾家园”终于竣工了。
从确定建设应用对象到方案初步设计,从规划场地再到模型制作,通过《创造性设计》课程,我们小组成员也都从陌生慢慢熟悉。这门课程一改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完成课程设计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现实性问题,用创新性思维去思考和创造,这不仅强化了我们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这几天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团队中人员分工对于整个团队的运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在一次次地改进方案,一次次的攻克难题后,我们收获到了真挚的友谊,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这是终生难忘的。
二、团队总体评价
团队共九位成员,在开题后的第一次讨论中,各位成员间还较为生疏,讨论的过程不是很活跃,但在团队较活跃的同学带领下,谈论氛围逐渐改善,每个人也都开始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每一天我们都会产生新的想法,小组成员之间共同交流,通过较为公平的投票方式决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总体而言,团队合作较为愉快,但还欠缺一定的凝聚力。在讨论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设计思路上的不一致,每个同学都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导致讨论陷入僵局。最后的解决方式就是以投票决定,选择支持票数最多的方案,再着手开始深化设计。好在在确定最终方案后,成员们都能够各司其职地展开工作,积极完成各项工作,最后还是圆满的完成所有任务。
我们团队的优点是分工非常明确、工作效率高,在查找资料和模型制作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在整个创造性设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都发挥所长,共同合作完成此次课程作业。
三、团队分工
庞文栋:作为小组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小组进度安排、展示视频的制作、展板制作、中期展示与最终答辩等;
陈亮泓:负责模型的制作与sketchup建模;
宝力德苏和:负责模型的制作与sketchup建模;
冯晟:查找资料与制作模型;
管浩南:ppt与模型的制作;
朱逸:ppt与模型的制作;
李琰:模型制作与后期su模型渲染;
陆楚雨:展板绘制于模型制作;
雷庆金:模型制作以及一些后备工作。
四、工作亮点
1.时间进度安排合理。小组每天按时集合开始一天的工作,抓紧每天有限的时间,做到高效率地工作。小组每天上午9:30开始工作,午休时间为12:00-13:30,下午17:00左右结束每日工作。良好的作息分配以及合理的时间进程安排使得小组在所给的十天内按时并高效地完成任务。
2.小组内分工明确。小组在课程前期就对各阶段进行了任务分配,并在之后着手工作的各个时期协调好组内人员工作安排。根据组员特长,合理分配每人工作。软件内的模型制作、演示文稿创作、手工模型搭建各有相应的组员认真负责。
3.目标明确。小组成员经过前期讨论后,逐步确定初步方案以及最终的小组方案。在确定了方案后,小组成员立刻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之中。
4.认真细致的工作要求。小组为使模型更好地展现我们的设计方案,精心设计了建筑模型所处的生态环境,丰富海鸥族群的生活家园。
5.活跃的创作氛围。小组各成员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在确定方案的阶段还是准备最终展示材料的时候,组员都提出了各自的创意。
五、不足之处
1.部分同学从一开始积极性不足,原先积极的同学在后来积极性受挫:头一天组内讨论氛围还不错,各自查找资料,交流意见,个别同学可能不擅长这类发散性创造,所以发言极少,缺乏内容。
2.组内过于频繁地改变思考方向:没有吸收先前讨论的东西,就又从别处入手,浪费了一大把时间。在中期展示前,几乎每天我们都要每人想出好几种方案,然后对比选择,换一个思考方向时,有的组员没什么想法,给出的方案几乎没有参考价值,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期组内展示时大部分组员并没有认真听其他人的展示,而且把自己初步设计当成了自己唯一的任务,而大家真正要做的其实是交流,思考与吸收。
3. 在最终展示模型的制作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细部构造我们在开工之时并没有安排到位,比如木条的搭接方式、颜料的选用等。于是我们在后边的制作过程中,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讨论并解决问题。
六、课程收获
在这9天的团队合作中,我们第六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收获颇丰,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到自己所欠缺的部分。
1.在项目启动的前期,我们组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每个人都从别人的想法里吸取到了自己思考的漏洞,在确定了大体方向后,每位组员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集中讨论后汲取众长,就形成了大体完善的方案,组员都认识到了头脑风暴的优势。
2.在每位组员分享自己发案的过程中,出现了相近、重复。而在后面的模型制作,我们就吸取了这个教训,合理分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通过组员间的磨合,总会出现争执,双方意见相左,有时候就需要某一方稍做退让,学会尊重其他同学的建议,考虑其他人的情绪,组员的积极性。
4.和制作模型一样,如果事先就做好了具体设计,在实际进程中能节约大量摸索,调整的时间,在动手前定好模型的比例,大小,需要剪裁的每一片纸板尺寸,能避开组装时很多的弯路,将误差一开始就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
七、改进点与课程建议
1.小组工作:
(1)课程进展过程中,在讨论初步设计方案的时候,小组成员的思维显得不够发散,有陷入人与动物的思维相互交换的盲区,局限于真实世界中动物的能力、自然界中原始的建筑材料(忽略了可加工性)以及建筑的形式等方面,导致设计进程缓慢,效率偏低;
(2)在制作正模的过程中,关于尺寸的精确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通过试模的制作我们明确了所有的尺寸,但是在制作零部件的时候偏差较大,导致最后闭合时较为困难,这对我们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完成正模结构的搭建后,我们对于外围“包装”的制作较为粗糙,使得在最后一天的修建工作上花费了较大精力;
(4)在最后模型展板的制作中,我们未能在安放配置构件之前就其样式达成一致,造成了不必要的返工,在小组合作、讨论这一环节略有瑕疵。
2.课程:
(1)来自老师的指导意见过少,在终期答辩之前仅仅只有中期展示。虽然说本课程为创造性设计,过多的指导性意见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具有方向性的意见还是至关重要的;
(2)关于模型材料的限制较为苛刻,从本质而言我们设计出模型并将其呈现出来即为其最终目的,与制作模型所使用的材料并无特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