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这门课程相当满意,如果能在大二的时候选择,想必会让我们更加满意。这门课程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让我们素不相识的8人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碰撞创造性设计的机会。
整整9天,我们在专教挥洒了无数的努力,从第1天开始我们就在激烈的讨论着,首先是人与动物的交互,然后是主要的物种,然后是建筑与物种的服务关系,还有建筑的故事背景,一直到昨天深夜,我们还在激烈的争论着底盘的制作方法。在争论与讨论中,一个又一个精妙的模型诞生,我们制作了很多的构件,包括可旋转可伸缩的六爪抓钩。这个抓钩的灵感来自于我们亲自参观的一个400米高的建筑项目,它的顶部是一个360度可自由旋转的,有4个塔吊组成的塔吊机构,给了我们很深的震撼以及这个灵感。一直到他彻底完成之前,我们都不敢相信我们确实能做出,这样巧夺天工的结构。
当然,相较于其他组某些擅长手工的同学,我们的构件以及我们本人的手艺或许不值一提,而且我们最终也没有让这个我们最为得意的作品,拥有一个上场的机会。但是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在努力的制作着构件,从第2天一直到第9天,我们很少能看到有两个同学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我们没有像某些组一样,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具体的分工,让某些同学在没有工作的时候轻松的划水,也没有像某些组一样严格的要求,每个同学都不能停一下手中的东西。但是大家都自发的投入于这个创造性的设计过程,我们努力,我们欣慰,我们骄傲,我们非常的满足。
如果一定要在这里对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对小组的各位成员进行一个评价,那么我的评价是足够努力,一直努力,任在努力。
如果必须对小组的分工进行一个细化的阐述,那我首先要强调,我们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每一项主要而具体的工作,比如最开始的建筑的模块的构建,以及推倒重做后新建筑的模块的制作、细微构件的制作和上色,甚至包括我们背景故事设计思路 这些工作都是每一个人都有参与的,每一个人都没有缺席的。而在这些基础之上,梁伟明同学主要负责了调色的工作,樊彦左同学主要负责了美术的工作,屈培森同学主要负责了PPT和展示的工作,郭小刚、楚建德、张凌浩主要负责了建筑主体结构的制作,柴松杰主要负责了视频拍摄剪辑,傅学海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
如果说我们的优点是协作努力、实践创造、敢于重来,那我们的缺点还是在于对课程的主题以及时间的把控上的缺位,这其实也是作为组长的我能力不够,不能很好的把握老师的要求和心意,同时也不能很好的把控讨论和交流。我们过于灵敏的思维和实践精神,很多时候不能在条条框框下,精准飞翔。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收获很多,不仅仅是手工技术、建模技术、视频技术、生物知识,更多的是发掘了我们让自己都为之惊叹的毅力、努力以及创造力。我们从无到有,从头摸索构件和建筑的制作,创造无数充满灵气的构件;我们重拾软件,一点一点搜索学习建模、表格、视频的方法;我们不竭努力,最早来,最晚走,所有人同来同去,未有松懈。我们的才能再一次熊熊燃烧,一如我们的青春。